您好,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!
上篇文章 Redis閑談(1):構建知識圖譜介紹了redis的基本概念、優缺點以及它的內存淘汰機制,相信大家對redis有了初步的認識。互聯網的很多應用場景都有著Redis的身影,它能做的事情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。Redis的底層數據結構到底是什么樣的呢,為什么它能做這么多的事情?本文將探秘Redis的底層數據結構以及常用的命令。
本文知識腦圖如下:
用 鍵值對 name:"小明"
來展示Redis的數據模型如下:
RedisObject對象很重要,Redis對象的類型、內部編碼、內存回收、共享對象等功能,都是基于RedisObject對象來實現的。
這樣設計的好處是:可以針對不同的使用場景,對5種常用類型設置多種不同的數據結構實現,從而優化對象在不同場景下的使用效率。
Redis將jemalloc作為默認內存分配器,減小內存碎片。jemalloc在64位系統中,將內存空間劃分為小、大、巨大三個范圍;每個范圍內又劃分了許多小的內存塊單位;當Redis存儲數據時,會選擇大小最合適的內存塊進行存儲。
Redis支持的數據結構有哪些?
如果回答是String、List、Hash、Set、Zset就不對了,這5種是redis的常用基本數據類型,每一種數據類型內部還包含著多種數據結構。
用encoding指令來看一個值的數據結構。比如:
127.0.0.1:6379> set name tom
OK
127.0.0.1:6379> object encoding name
"embstr"
此處設置了name值是tom,它的數據結構是embstr,下文介紹字符串時會詳解說明。
127.0.0.1:6379> set age 18
OK
127.0.0.1:6379> object encoding age
"int"
如下表格總結Redis中所有的數據結構類型:
底層數據結構 | 編碼常量 | object encoding指令輸出 |
---|---|---|
整數類型 | REDIS_ENCODING_INT | "int" |
embstr字符串類型 | REDIS_ENCODING_EMBSTR | "embstr" |
簡單動態字符串 | REDIS_ENCODING_RAW | "raw" |
字典類型 | REDIS_ENCODING_HT | "hashtable" |
雙端鏈表 | REDIS_ENCODING_LINKEDLIST | "linkedlist" |
壓縮列表 | REDIS_ENCODING_ZIPLIST | "ziplist" |
整數集合 | REDIS_ENCODING_INTSET | "intset" |
跳表和字典 | REDIS_ENCODING_SKIPLIST | "skiplist" |
補充說明
假如面試官問:redis的數據類型有哪些?
回答:String、list、hash、set、zet
一般情況下這樣回答是正確的,前文也提到redis的數據類型確實是包含這5種,但細心的同學肯定發現了之前說的是“常用”的5種數據類型。其實,隨著Redis的不斷更新和完善,Redis的數據類型早已不止5種了。
登錄redis的官方網站打開官方的數據類型介紹:
https://redis.io/topics/data-types-intro
發現Redis支持的數據結構不止5種,而是8種,后三種類型分別是:
本文主要介紹5種常用的數據類型,上述三種以后再共同探索。
字符串類型是redis最常用的數據類型,在Redis中,字符串是可以修改的,在底層它是以字節數組的形式存在的。
Redis中的字符串被稱為簡單動態字符串「SDS」,這種結構很像Java中的ArrayList,其長度是動態可變的.
struct SDS<T> {
T capacity; // 數組容量
T len; // 數組長度
byte[] content; // 數組內容
}
content[] 存儲的是字符串的內容,capacity表示數組分配的長度,len表示字符串的實際長度。
字符串的編碼類型有int、embstr和raw三種,如上表所示,那么這三種編碼類型有什么不同呢?
int 編碼:保存的是可以用 long 類型表示的整數值。
raw 編碼:保存長度大于44字節的字符串(redis3.2版本之前是39字節,之后是44字節)。
設置一個值測試一下:
127.0.0.1:6379> set num 300
127.0.0.1:6379> object encoding num
"int"
127.0.0.1:6379> set key1 wealwaysbyhappyhahaha
OK
127.0.0.1:6379> object encoding key1
"embstr"
127.0.0.1:6379> set key2 hahahahahahahaahahahahahahahahahahahaha
OK
127.0.0.1:6379> strlen key2
(integer) 39
127.0.0.1:6379> object encoding key2
"embstr"
127.0.0.1:6379> set key2 hahahahahahahaahahahahahahahahahahahahahahaha
OK
127.0.0.1:6379> object encoding key2
"raw"
127.0.0.1:6379> strlen key2
(integer) 45
embstr編碼的結構:
raw編碼的結構:
embstr和raw都是由redisObject和sds組成的。不同的是:embstr的redisObject和sds是連續的,只需要使用malloc分配一次內存;而raw需要為redisObject和sds分別分配內存,即需要分配兩次內存。
所有相比較而言,embstr少分配一次內存,更方便。但embstr也有明顯的缺點:如要增加長度,redisObject和sds都需要重新分配內存。
上文介紹了embstr和raw結構上的不同。重點來了~
為什么會選擇44作為兩種編碼的分界點?在3.2版本之前為什么是39?這兩個值是怎么得出來的呢?
1) 計算RedisObject占用的字節大小
struct RedisObject {
int4 type; // 4bits
int4 encoding; // 4bits
int24 lru; // 24bits
int32 refcount; // 4bytes = 32bits
void *ptr; // 8bytes,64-bit system
}
計算: 4 + 4 + 24 + 32 + 64 = 128bits = 16bytes
第一步就完成了,RedisObject對象頭信息會占用16字節的大小,這個大小通常是固定不變的.
2) sds占用字節大小計算
舊版本:
struct SDS {
unsigned int capacity; // 4byte
unsigned int len; // 4byte
byte[] content; // 內聯數組,長度為 capacity
}
這里的unsigned int 一個4字節,加起來是8字節.
內存分配器jemalloc分配的內存如果超出了64個字節就認為是一個大字符串,就會用到raw編碼。
前面提到 SDS 結構體中的 content 的字符串是以字節\0結尾的字符串,之所以多出這樣一個字節,是為了便于直接使用 glibc 的字符串處理函數,以及為了便于字符串的調試打印輸出。所以我們還要減去1字節
64byte - 16byte - 8byte - 1byte = 39byte
新版本:
struct SDS {
int8 capacity; // 1byte
int8 len; // 1byte
int8 flags; // 1byte
byte[] content; // 內聯數組,長度為 capacity
}
這里unsigned int 變成了uint8_t、uint16_t.的形式,還加了一個char flags標識,總共只用了3個字節的大小。相當于優化了sds的內存使用,相應的用于存儲字符串的內存就會變大。
然后進行計算:
64byte - 16byte -3byte -1byte = 44byte。
總結:
所以,redis 3.2版本之后embstr最大能容納的字符串長度是44,之前是39。長度變化的原因是SDS中內存的優化。
Redis中List對象的底層是由quicklist(快速列表)實現的,快速列表支持從鏈表頭和尾添加元素,并且可以獲取指定位置的元素內容。
那么,快速列表的底層是如何實現的呢?為什么能夠達到如此快的性能?
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,quicklist也不是一日實現的,起初redis的list的底層是ziplist(壓縮列表)或者是 linkedlist(雙端列表)。先分別介紹這兩種數據結構。
當一個列表中只包含少量列表項,且是小整數值或長度比較短的字符串時,redis就使用ziplist(壓縮列表)來做列表鍵的底層實現。
測試:
127.0.0.1:6379> rpush dotahero sf qop doom
(integer) 3
127.0.0.1:6379> object encoding dotahero
"ziplist"
此處使用老版本redis進行測試,向dota英雄列表中加入了qop痛苦女王、sf影魔、doom末日使者三個英雄,數據結構編碼使用的是ziplist。
壓縮列表顧名思義是進行了壓縮,每一個節點之間沒有指針的指向,而是多個元素相鄰,沒有縫隙。所以 ziplist是Redis為了節約內存而開發的,是由一系列特殊編碼的連續內存塊組成的順序型數據結構。具體結構相對比較復雜,大家有興趣地話可以深入了解。
struct ziplist<T> {
int32 zlbytes; // 整個壓縮列表占用字節數
int32 zltail_offset; // 最后一個元素距離壓縮列表起始位置的偏移量,用于快速定位到最后一個節點
int16 zllength; // 元素個數
T[] entries; // 元素內容列表,挨個挨個緊湊存儲
int8 zlend; // 標志壓縮列表的結束,值恒為 0xFF
}
雙端列表大家都很熟悉,這里的雙端列表和java中的linkedlist很類似。
從圖中可以看出Redis的linkedlist雙端鏈表有以下特性:節點帶有prev、next指針、head指針和tail指針,獲取前置節點、后置節點、表頭節點和表尾節點、獲取長度的復雜度都是O(1)。
壓縮列表占用內存少,但是是順序型的數據結構,插入刪除元素的操作比較復雜,所以壓縮列表適合數據比較小的情況,當數據比較多的時候,雙端列表的高效插入刪除還是更好的選擇
在Redis開發者的眼中,數據結構的選擇,時間上、空間上都要達到極致,所以,他們將壓縮列表和雙端列表合二為一,創建了快速列表(quicklist)。和java中的hashmap一樣,結合了數組和鏈表的優點。
struct ziplist {
...
}
struct ziplist_compressed {
int32 size;
byte[] compressed_data;
}
struct quicklistNode {
quicklistNode* prev;
quicklistNode* next;
ziplist* zl; // 指向壓縮列表
int32 size; // ziplist 的字節總數
int16 count; // ziplist 中的元素數量
int2 encoding; // 存儲形式 2bit,原生字節數組還是 LZF 壓縮存儲
...
}
struct quicklist {
quicklistNode* head;
quicklistNode* tail;
long count; // 元素總數
int nodes; // ziplist 節點的個數
int compressDepth; // LZF 算法壓縮深度
...
}
quicklist 默認的壓縮深度是 0,也就是不壓縮。壓縮的實際深度由配置參數list-compress-depth決定。為了支持快速的 push/pop 操作,quicklist 的首尾兩個 ziplist 不壓縮,此時深度就是 1。如果深度為 2,表示 quicklist 的首尾第一個 ziplist 以及首尾第二個 ziplist 都不壓縮。
Hash數據類型的底層實現是ziplist(壓縮列表)或字典(也稱為hashtable或散列表)。這里壓縮列表或者字典的選擇,也是根據元素的數量大小決定的。
如圖hset了三個鍵值對,每個值的字節數不超過64的時候,默認使用的數據結構是ziplist。
當我們加入了字節數超過64的值的數據時,默認的數據結構已經成為了hashtable。
Hash對象只有同時滿足下面兩個條件時,才會使用ziplist(壓縮列表):
壓縮列表剛才已經了解了,hashtables類似于jdk1.7以前的hashmap。hashmap采用了鏈地址法的方法解決了哈希沖突的問題。
redis中的dict 結構內部包含兩個 hashtable,通常情況下只有一個 hashtable 是有值的。但是在 dict 擴容縮容時,需要分配新的 hashtable,然后進行漸進式搬遷,這時兩個 hashtable 存儲的分別是舊的 hashtable 和新的 hashtable。待搬遷結束后,舊的 hashtable 被刪除,新的 hashtable 取而代之。
Set數據類型的底層可以是intset(整數集)或者是hashtable(散列表也叫哈希表)。
當數據都是整數并且數量不多時,使用intset作為底層數據結構;當有除整數以外的數據或者數據量增多時,使用hashtable作為底層數據結構。
127.0.0.1:6379> sadd myset 111 222 333
(integer) 3
127.0.0.1:6379> object encoding myset
"intset"
127.0.0.1:6379> sadd myset hahaha
(integer) 1
127.0.0.1:6379> object encoding myset
"hashtable"
inset的數據結構為:
typedef struct intset {
// 編碼方式
uint32_t encoding;
// 集合包含的元素數量
uint32_t length;
// 保存元素的數組
int8_t contents[];
} intset;
intset底層實現為有序、無重復數的數組。 intset的整數類型可以是16位的、32位的、64位的。如果數組里所有的整數都是16位長度的,新加入一個32位的整數,那么整個16的數組將升級成一個32位的數組。升級可以提升intset的靈活性,又可以節約內存,但不可逆。
Redis中的Zset,也叫做有序集合。它的底層是ziplist(壓縮列表)或 skiplist(跳躍表)。
壓縮列表前文已經介紹過了,同理是在元素數量比較少的時候使用。此處主要介紹跳躍列表。
跳躍列表,顧名思義是可以跳的,跳著查詢自己想要查到的元素。大家可能對這種數據結構比較陌生,雖然平時接觸的少,但它確實是一個各方面性能都很好的數據結構,可以支持快速的查詢、插入、刪除操作,開發難度也比紅黑樹要容易的多。
為什么跳表有如此高的性能呢?它究竟是如何“跳”的呢?跳表利用了二分的思想,在數組中可以用二分法來快速進行查找,在鏈表中也是可以的。
舉個例子,鏈表如下:
假設要找到10這個節點,需要一個一個去遍歷,判斷是不是要找的節點。那如何提高效率呢?mysql索引相信大家都很熟悉,可以提高效率,這里也可以使用索引。抽出一個索引層來:
這樣只需要找到9然后再找10就可以了,大大節省了查找的時間。
還可以再抽出來一層索引,可以更好地節約時間:
這樣基于鏈表的“二分查找”支持快速的插入、刪除,時間復雜度都是O(logn)。
由于跳表的快速查找效率,以及實現的簡單、易讀。所以Redis放棄了紅黑樹而選擇了更為簡單的跳表。
Redis中的跳躍表:
typedef struct zskiplist {
// 表頭節點和表尾節點
struct zskiplistNode *header, *tail;
// 表中節點的數量
unsigned long length;
// 表中層數最大的節點的層數
int level;
} zskiplist;
typedef struct zskiplistNode {
// 成員對象
robj *obj;
// 分值
double score;
// 后退指針
struct zskiplistNode *backward;
// 層
struct zskiplistLevel {
// 前進指針
struct zskiplistNode *forward;
// 跨度---前進指針所指向節點與當前節點的距離
unsigned int span;
} level[];
} zskiplistNode;
zadd---zslinsert---平均O(logN), 最壞O(N)
zrem---zsldelete---平均O(logN), 最壞O(N)
zrank--zslGetRank---平均O(logN), 最壞O(N)
本文大概介紹了Redis的5種常用數據類型的底層實現,希望大家結合源碼和資料更深入地了解。
數據結構之美在Redis中體現得淋漓盡致,從String到壓縮列表、快速列表、散列表、跳表,這些數據結構都適用在了不同的地方,各司其職。
不僅如此,Redis將這些數據結構加以升級、結合,將內存存儲的效率性能達到了極致,正因為如此,Redis才能成為眾多互聯網公司不可缺少的高性能、秒級的key-value內存數據庫。
作者:楊亨
拓展閱讀:Redis閑談(1):構建知識圖譜
來源:宜信技術學院
免責聲明:本站發布的內容(圖片、視頻和文字)以原創、轉載和分享為主,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,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:is@yisu.com進行舉報,并提供相關證據,一經查實,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