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!
這期內容當中小編將會給大家帶來有關Spark怎樣應用HanLP對中文語料進行文本挖掘,文章內容豐富且以專業的角度為大家分析和敘述,閱讀完這篇文章希望大家可以有所收獲。
軟件:IDEA2014、Maven、HanLP、JDK;
用到的知識:HanLP、Spark TF-IDF、Spark kmeans、Spark mapPartition;
用到的數據集:http://www.threedweb.cn/thread-1288-1-1.html(不需要下載,已經包含在工程里面);
工程下載:https://github.com/fansy1990/hanlp-test 。
1. 問題描述
現在有一個中文文本數據集,這個數據集已經對其中的文本做了分類,如下:
其中每個文件夾中含有個數不等的文件,比如環境有200個,藝術有248個;同時,每個文件的內容基本上就是一些新聞報道或者中文描述,如下:
現在需要做的就是,把這些文檔進行聚類,看其和原始給定的類別的重合度有多少,這樣也可以反過來驗證我們聚類算法的正確度。
2. 解決思路:
2.1 文本預處理:
1. 由于文件的編碼是GBK的,讀取到Spark中全部是亂碼,所以先使用Java把代碼轉為UTF8編碼;
2. 由于文本存在多個文件中(大概2k多),使用Spark的wholeTextFile讀取速度太慢,所以考慮把這些文件全部合并為一個文件,這時又結合1.的轉變編碼,所以在轉變編碼的時候就直接把所有的數據存入同一個文件中;
其存儲的格式為: 每行: 文件名.txt\t文件內容
如: 41.txt【 日 期 】199601....
這樣子的話,就可以通過.txt\t 來對每行文本進行分割,得到其文件名以及文件內容,這里每行其實就是一個文件了。
2.2 分詞
分詞直接采用HanLP的分詞來做,HanLP這里選擇兩種:Standard和NLP(還有一種就是HighSpeed,但是這個木有用戶自定義詞典,所以前期考慮先用兩種),具體參考:https://github.com/hankcs/HanLP ;
2.3 詞轉換為詞向量
在Kmeans算法中,一個樣本需要使用數值類型,所以需要把文本轉為數值向量形式,這里在Spark中有兩種方式。其一,是使用TF-IDF;其二,使用Word2Vec。這里暫時使用了TF-IDF算法來進行,這個算法需要提供一個numFeatures,這個值越大其效果也越好,但是相應的計算時間也越長,后面也可以通過實驗驗證。
2.4 使用每個文檔的詞向量進行聚類建模
在進行聚類建模的時候,需要提供一個初始的聚類個數,這里面設置為10,因為我們的數據是有10個分組的。但是在實際的情況下,一般這個值是需要通過實驗來驗證得到的。
2.5 對聚類后的結果進行評估
這里面采用的思路是:
1. 得到聚類模型后,對原始數據進行分類,得到原始文件名和預測的分類id的二元組(fileName,predictId);
2. 針對(fileName,predictId),得到(fileNameFirstChar ,fileNameFirstChar.toInt - predictId)的值,這里需要注意的是fileNameFirstChar其實就是代表這個文件的原始所屬類別了。
3. 這里有一個一般假設,就是使用kmeans模型預測得到的結果大多數是正確的,所以fileNameFirstChar.toInt-predictId得到的眾數其實就是分類的正確的個數了(這里可能比較難以理解,后面會有個小李子來說明這個問題);
4. 得到每個實際類別的預測的正確率后就可以去平均預測率了。
5. 改變numFeatuers的值,看下是否numFeatures設置的比較大,其正確率也會比較大?
3. 具體步驟:
3.1 開發環境--Maven
首先第一步,當然是開發環境了,因為用到了Spark和HanLP,所以需要在pom.xml中加入這兩個依賴:
<!-- 中文分詞框架 -->
<dependency>
<groupId>com.hankcs</groupId>
<artifactId>hanlp</artifactId>
<version>${hanlp.version}</version>
</dependency>
<!-- Spark dependencies -->
<dependency>
<groupId>org.apache.spark</groupId>
<artifactId>spark-core_2.10</artifactId>
<version>${spark.version}</version>
</dependency>
<dependency>
<groupId>org.apache.spark</groupId>
<artifactId>spark-mllib_2.10</artifactId>
<version>${spark.version}</version>
</dependency>
其版本為:<hanlp.version>portable-1.3.4</hanlp.version>、 <spark.version>1.6.0-cdh6.7.3</spark.version>。
3.2 文件轉為UTF-8編碼及存儲到一個文件
這部分內容可以直接參考:src/main/java/demo02_transform_encoding.TransformEncodingToOne 這里的實現,因為是Java基本的操作,這里就不加以分析了。
3.3 Scala調用HanLP進行中文分詞
Scala調用HanLP進行分詞和Java的是一樣的,同時,因為這里有些詞語格式不正常,所以把這些特殊的詞語添加到自定義詞典中,其示例如下:
import com.hankcs.hanlp.dictionary.CustomDictionary
import com.hankcs.hanlp.dictionary.stopword.CoreStopWordDictionary
import com.hankcs.hanlp.tokenizer.StandardTokenizer
import scala.collection.JavaConversions._
/**
* Scala 分詞測試
* Created by fansy on 2017/8/25.
*/
object SegmentDemo {
def main(args: Array[String]) {
val sentense = "41,【 日 期 】19960104 【 版 號 】1 【 標 題 】合巢蕪高速公路巢蕪段竣工 【 作 者 】彭建中 【 正 文 】 安徽合(肥)巢(湖)蕪(湖)高速公路巢蕪段日前竣工通車并投入營運。合巢蕪 高速公路是國家規劃的京福綜合運輸網的重要干線路段,是交通部確定1995年建成 的全國10條重點公路之一。該條高速公路正線長88公里。(彭建中)"
CustomDictionary.add("日 期")
CustomDictionary.add("版 號")
CustomDictionary.add("標 題")
CustomDictionary.add("作 者")
CustomDictionary.add("正 文")
val list = StandardTokenizer.segment(sentense)
CoreStopWordDictionary.apply(list)
println(list.map(x => x.word.replaceAll(" ","")).mkString(","))
}
}
運行完成后,即可得到分詞的結果,如下:
考慮到使用方便,這里把分詞封裝成一個函數:
/**
* String 分詞
* @param sentense
* @return
*/
def transform(sentense:String):List[String] ={
val list = StandardTokenizer.segment(sentense)
CoreStopWordDictionary.apply(list)
list.map(x => x.word.replaceAll(" ","")).toList
}
}
輸入即是一個中文的文本,輸出就是分詞的結果,同時去掉了一些常用的停用詞。
3.4 求TF-IDF
在Spark里面求TF-IDF,可以直接調用Spark內置的算法模塊即可,同時在Spark的該算法模塊中還對求得的結果進行了維度變換(可以理解為特征選擇或“降維”,當然這里的降維可能是提升維度)。代碼如下:
val docs = sc.textFile(input_data).map{x => val t = x.split(".txt\t");(t(0),transform(t(1)))}
.toDF("fileName", "sentence_words")
// 3. 求TF
println("calculating TF ...")
val hashingTF = new HashingTF()
.setInputCol("sentence_words").setOutputCol("rawFeatures").setNumFeatures(numFeatures)
val featurizedData = hashingTF.transform(docs)
// 4. 求IDF
println("calculating IDF ...")
val idf = new IDF().setInputCol("rawFeatures").setOutputCol("features")
val idfModel = idf.fit(featurizedData)
val rescaledData = idfModel.transform(featurizedData).cache()
變量docs是一個DataFrame[fileName, sentence_words] ,經過HashingTF后,變成了變量 featurizedData ,同樣是一個DataFrame[fileName,sentence_words, rawFeatures]。這里通過setInputCol以及SetOutputCol可以設置輸入以及輸出列名(列名是針對DataFrame來說的,不知道的可以看下DataFrame的API)。
接著,經過IDF模型,得到變量 rescaledData ,其DataFrame[fileName,sentence_words, rawFeatures, features] 。
執行結果為:
3.5 建立KMeans模型
直接參考官網給定例子即可:
println("creating kmeans model ...")
val kmeans = new KMeans().setK(k).setSeed(1L)
val model = kmeans.fit(rescaledData)
// Evaluate clustering by computing Within Set Sum of Squared Errors.
println("calculating wssse ...")
val WSSSE = model.computeCost(rescaledData)
println(s"Within Set Sum of Squared Errors = $WSSSE")
這里有計算cost值的,但是這個值評估不是很準確,比如我numFeature設置為2000的話,那么這個值就很大,但是其實其正確率會比較大的。
3.6 模型評估
這里的模型評估直接使用一個小李子來說明:比如,現在有這樣的數據:
其中,1開頭,2開頭和4開頭的屬于同一類文檔,后面的0,3,2,1等,代表這個文檔被模型分類的結果,那么可以很容易的看出針對1開頭的文檔,
其分類正確的有4個,其中("123.txt",3)以及(“126.txt”,1)是分類錯誤的結果,這是因為,在這個類別中預測的結果中0是最多的,所以0是和1開頭的文檔對應起來的,這也就是前面的假設。
1. 把同一類文檔分到同一個partition中;
val data = sc.parallelize(t)
val file_index = data.map(_._1.charAt(0)).distinct.zipWithIndex().collect().toMap
println(file_index)
val partitionData = data.partitionBy(MyPartitioner(file_index))
這里的file_index,是對不同類的文檔進行編號,這個編號就對應每個partition,看MyPartitioner的實現:
case class MyPartitioner(file_index:Map[Char,Long]) extends Partitioner{
override def getPartition(key: Any): Int = key match {
case _ => file_index.getOrElse(key.toString.charAt(0),0L).toInt
}
override def numPartitions: Int = file_index.size
}
2. 針對每個partition進行整合操作:
在整合每個partition之前,我們先看下我們自定義的MyPartitioner是否在正常工作,可以打印下結果:
val tt = partitionData.mapPartitionsWithIndex((index: Int, it: Iterator[(String,Int)]) => it.toList.map(x => (index,x)).toIterator)
tt.collect().foreach(println(_))
運行如下:
其中第一列代表每個partition的id,第二列是數據,發現其數據確實是按照預期進行處理的;接著可以針對每個partition進行數據整合:
// firstCharInFileName , firstCharInFileName - predictType
val combined = partitionData.map(x =>( (x._1.charAt(0), Integer.parseInt(x._1.charAt(0)+"") - x._2),1) )
.mapPartitions{f => var aMap = Map[(Char,Int),Int]();
for(t <- f){
if (aMap.contains(t._1)){
aMap = aMap.updated(t._1,aMap.getOrElse(t._1,0)+1)
}else{
aMap = aMap + t
}
}
val aList = aMap.toList
val total= aList.map(_._2).sum
val total_right = aList.map(_._2).max
List((aList.head._1._1,total,total_right)).toIterator
// aMap.toIterator //打印各個partition的總結
}
在整合之前先執行一個map操作,把數據變成((fileNameFirstChar, fileNameFirstChar.toInt - predictId), 1),其中fileNameFirstChar代表文件的第一個字符,其實也就是文件的所屬實際類別,后面的fileNameFirstChar.toInt-predictId 其實就是判斷預測的結果是否對了,這個值的眾數就是預測對的;最后一個值代碼前面的這個鍵值對出現的次數,其實就是統計屬于某個類別的實際文件個數以及預測對的文件個數,分別對應上面的total和total_right變量;輸出結果為:
(4,6,3)
(1,6,4)
(2,6,4)
發現其打印的結果是正確的,第一列代表文件名開頭,第二個代表屬于這個文件的個數,第三列代表預測正確的個數
這里需要注意的是,這里因為文本的實際類別和文件名是一致的,所以才可以這樣處理,如果實際數據的話,那么mapPartitions函數需要更改。
3. 針對數據結果進行統計:
最后只需要進行簡單的計算即可:
for(re <- result ){
println("文檔"+re._1+"開頭的 文檔總數:"+ re._2+",分類正確的有:"+re._3+",分類正確率是:"+(re._3*100.0/re._2)+"%")
}
val averageRate = result.map(_._3).sum *100.0 / result.map(_._2).sum
println("平均正確率為:"+averageRate+"%")
輸出結果為:
4. 實驗
設置不同的numFeature,比如使用200和2000,其對比結果為:
所以設置numFeatures值越大,其準確率也越高,不過計算也比較復雜。
總結
1. HanLP的使用相對比較簡單,這里只使用了分詞及停用詞,感謝開源;
2. Spark里面的TF-IDF以及Word2Vector使用比較簡單,不過使用這個需要先分詞;
3. 這里是在IDEA里面運行的,如果使用Spark-submit的提交方式,那么需要把hanpl的jar包加入,這個有待驗證;
文章來源于fansy1990的博客
上述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Spark怎樣應用HanLP對中文語料進行文本挖掘了,如果剛好有類似的疑惑,不妨參照上述分析進行理解。如果想知道更多相關知識,歡迎關注億速云行業資訊頻道。
免責聲明:本站發布的內容(圖片、視頻和文字)以原創、轉載和分享為主,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,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:is@yisu.com進行舉報,并提供相關證據,一經查實,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