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!
這篇文章給大家介紹怎樣python中使用裝飾器,內容非常詳細,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可以參考借鑒,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。
01. 裝飾器語法糖
如果你接觸 Python 有一段時間了的話,想必你對 @ 符號一定不陌生了,沒錯 @ 符號就是裝飾器的語法糖。
它放在一個函數開始定義的地方,它就像一頂帽子一樣戴在這個函數的頭上。和這個函數綁定在一起。在我們調用這個函數的時候,第一件事并不是執行這個函數,而是將這個函數做為參數傳入它頭頂上這頂帽子,這頂帽子我們稱之為裝飾函數 或 裝飾器。
你要問我裝飾器可以實現什么功能?我只能說你的腦洞有多大,裝飾器就有多強大。
裝飾器的使用方法很固定:
先定義一個裝飾函數(帽子)(也可以用類、偏函數實現)
再定義你的業務函數、或者類(人)
最后把這頂帽子帶在這個人頭上
裝飾器的簡單的用法有很多,這里舉兩個常見的。
日志打印器
時間計時器
02. 入門用法:日志打印器
首先是日志打印器。
它要實現的功能是
在函數執行前,先打印一行日志告知一下主人,我要執行函數了。
在函數執行完,也不能拍拍屁股就走人了,咱可是有禮貌的代碼,再打印一行日志告知下主人,我執行完啦。
# 這是裝飾函數 def logger(func): def wrapper(*args, **kw): print('我準備開始計算:{} 函數了:'.format(func.__name__)) # 真正執行的是這行。 func(*args, **kw) print('啊哈,我計算完啦。給自己加個雞腿!!') return wrapper
假如,我的業務函數是,計算兩個數之和。寫好后,直接給它帶上帽子。
@logger def add(x, y): print('{} + {} = {}'.format(x, y, x+y))
然后我們來計算一下。
add(200, 50)
快來看看輸出了什么,神奇不?
我準備開始計算:add 函數了:
200 + 50 = 250
啊哈,我計算完啦。給自己加個雞腿!
03. 入門用法:時間計時器
再來看看 時間計時器
實現功能:顧名思義,就是計算一個函數的執行時長。
# 這是裝飾函數 def timer(func): def wrapper(*args, **kw): t1=time.time() # 這是函數真正執行的地方 func(*args, **kw) t2=time.time() # 計算下時長 cost_time = t2-t1 print("花費時間:{}秒".format(cost_time)) return wrapper
假如,我們的函數是要睡眠10秒。這樣也能更好的看出這個計算時長到底靠不靠譜。
import time @timer def want_sleep(sleep_time): time.sleep(sleep_time) want_sleep(10)
來看看,輸出。真的是10秒。
花費時間:10.0073800086975098秒
04. 進階用法:帶參數的函數裝飾器
通過上面簡單的入門,你大概已經感受到了裝飾的神奇魅力了。
不過,裝飾器的用法遠不止如此。我們今天就要把這個知識點學透。
上面的例子,裝飾器是不能接收參數的。其用法,只能適用于一些簡單的場景。不傳參的裝飾器,只能對被裝飾函數,執行固定邏輯。
如果你有經驗,你一定經常在項目中,看到有的裝飾器是帶有參數的。
裝飾器本身是一個函數,既然做為一個函數都不能攜帶函數,那這個函數的功能就很受限。只能執行固定的邏輯。這無疑是非常不合理的。而如果我們要用到兩個內容大體一致,只是某些地方不同的邏輯。不傳參的話,我們就要寫兩個裝飾器。小明覺得這不能忍。
那么裝飾器如何實現傳參呢,會比較復雜,需要兩層嵌套。
同樣,我們也來舉個例子。
我們要在這兩個函數的執行的時候,分別根據其國籍,來說出一段打招呼的話。
def american(): print("I am from America.") def chinese(): print("我來自中國。")
在給他們倆戴上裝飾器的時候,就要跟裝飾器說,這個人是哪國人,然后裝飾器就會做出判斷,打出對應的招呼。
戴上帽子后,是這樣的。
@say_hello("china") def chinese(): print("我來自中國。") @say_hello("america") def american(): print("I am from America.")
萬事俱備,只差帽子了。來定義一下,這里需要兩層嵌套。
def say_hello(contry): def wrapper(func): def deco(*args, **kwargs): if contry == "china": print("你好!") elif contry == "america": print('hello.') else: return # 真正執行函數的地方 func(*args, **kwargs) return deco return wrapper
執行一下
american() print("------------") chinese()
看看輸出結果。
你好!
我來自中國。
------------
hello.
I am from America
emmmm,這很NB。。。
05. 高階用法:不帶參數的類裝飾器
以上都是基于函數實現的裝飾器,在閱讀別人代碼時,還可以時常發現還有基于類實現的裝飾器。
基于類裝飾器的實現,必須實現 __call__ 和 __init__兩個內置函數。
__init__ :接收被裝飾函數
__call__ :實現裝飾邏輯。
class logger(object): def __init__(self, func): self.func = func def __call__(self, *args, **kwargs): print("[INFO]: the function {func}() is running..."\ .format(func=self.func.__name__)) return self.func(*args, **kwargs) @logger def say(something): print("say {}!".format(something)) say("hello")
執行一下,看看輸出
[INFO]: the function say() is running...
say hello!
06. 高階用法:帶參數的類裝飾器
上面不帶參數的例子,你發現沒有,只能打印INFO級別的日志,正常情況下,我們還需要打印DEBUG WARNING等級別的日志。 這就需要給類裝飾器傳入參數,給這個函數指定級別了。
帶參數和不帶參數的類裝飾器有很大的不同。
__init__ :不再接收被裝飾函數,而是接收傳入參數。
__call__ :接收被裝飾函數,實現裝飾邏輯。
class logger(object): def __init__(self, level='INFO'): self.level = level def __call__(self, func): # 接受函數 def wrapper(*args, **kwargs): print("[{level}]: the function {func}() is running..."\ .format(level=self.level, func=func.__name__)) func(*args, **kwargs) return wrapper #返回函數 @logger(level='WARNING') def say(something): print("say {}!".format(something)) say("hello")
我們指定WARNING級別,運行一下,來看看輸出。
[WARNING]: the function say() is running...
say hello!
07. 使用偏函數與類實現裝飾器
絕大多數裝飾器都是基于函數和閉包實現的,但這并非制造裝飾器的唯一方式。
事實上,Python 對某個對象是否能通過裝飾器( @decorator)形式使用只有一個要求:decorator 必須是一個“可被調用(callable)的對象。
對于這個 callable 對象,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函數了。
除函數之外,類也可以是 callable 對象,只要實現了__call__ 函數(上面幾個盒子已經接觸過了),還有比較少人使用的偏函數也是 callable 對象。
接下來就來說說,如何使用 類和偏函數結合實現一個與眾不同的裝飾器。
如下所示,DelayFunc 是一個實現了 __call__ 的類,delay 返回一個偏函數,在這里 delay 就可以做為一個裝飾器。(以下代碼摘自 Python工匠:使用裝飾器的小技巧)
import time import functools class DelayFunc: def __init__(self, duration, func): self.duration = duration self.func = func def __call__(self, *args, **kwargs): print(f'Wait for {self.duration} seconds...') time.sleep(self.duration) return self.func(*args, **kwargs) def eager_call(self, *args, **kwargs): print('Call without delay') return self.func(*args, **kwargs) def delay(duration): """ 裝飾器:推遲某個函數的執行。 同時提供 .eager_call 方法立即執行 """ # 此處為了避免定義額外函數, # 直接使用 functools.partial 幫助構造 DelayFunc 實例 return functools.partial(DelayFunc, duration)
我們的業務函數很簡單,就是相加
@delay(duration=2) def add(a, b): return a+b
來看一下執行過程
>>> add # 可見 add 變成了 Delay 的實例 <__main__.DelayFunc object at 0x107bd0be0> >>> >>> add(3,5) # 直接調用實例,進入 __call__ Wait for 2 seconds... 8 >>> >>> add.func # 實現實例方法 <function add at 0x107bef1e0>
08. 如何寫能裝飾類的裝飾器?
用 Python 寫單例模式的時候,常用的有三種寫法。其中一種,是用裝飾器來實現的。
以下便是我自己寫的裝飾器版的單例寫法。
instances = {} def singleton(cls): def get_instance(*args, **kw): cls_name = cls.__name__ print('===== 1 ====') if not cls_name in instances: print('===== 2 ====') instance = cls(*args, **kw) instances[cls_name] = instance return instances[cls_name] return get_instance @singleton class User: _instance = None def __init__(self, name): print('===== 3 ====') self.name = name
可以看到我們用singleton 這個裝飾函數來裝飾 User 這個類。裝飾器用在類上,并不是很常見,但只要熟悉裝飾器的實現過程,就不難以實現對類的裝飾。在上面這個例子中,裝飾器就只是實現對類實例的生成的控制而已。
其實例化的過程,你可以參考我這里的調試過程,加以理解。
09. wraps 裝飾器有啥用?
在 functools 標準庫中有提供一個 wraps 裝飾器,你應該也經常見過,那他有啥用呢?
先來看一個例子
def wrapper(func): def inner_function(): pass return inner_function @wrapper def wrapped(): pass print(wrapped.__name__) #inner_function
為什么會這樣子?不是應該返回 func 嗎?
這也不難理解,因為上邊執行func 和下邊 decorator(func) 是等價的,所以上面 func.__name__ 是等價于下面decorator(func).__name__ 的,那當然名字是 inner_function
def wrapper(func): def inner_function(): pass return inner_function def wrapped(): pass print(wrapper(wrapped).__name__) #inner_function
那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產生?方法是使用 functools .wraps 裝飾器,它的作用就是將 被修飾的函數(wrapped) 的一些屬性值賦值給 修飾器函數(wrapper) ,最終讓屬性的顯示更符合我們的直覺。
from functools import wraps def wrapper(func): @wraps(func) def inner_function(): pass return inner_function @wrapper def wrapped(): pass print(wrapped.__name__) # wrapped
準確點說,wraps 其實是一個偏函數對象(partial),源碼如下
def wraps(wrapped, assigned = WRAPPER_ASSIGNMENTS, updated = WRAPPER_UPDATES): return partial(update_wrapper, wrapped=wrapped, assigned=assigned, updated=updated)
可以看到wraps其實就是調用了一個函數update_wrapper,知道原理后,我們改寫上面的代碼,在不使用 wraps的情況下,也可以讓 wrapped.__name__ 打印出 wrapped,代碼如下:
from functools import update_wrapper WRAPPER_ASSIGNMENTS = ('__module__', '__name__', '__qualname__', '__doc__', '__annotations__') def wrapper(func): def inner_function(): pass update_wrapper(inner_function, func, assigned=WRAPPER_ASSIGNMENTS) return inner_function @wrapper def wrapped(): pass print(wrapped.__name__)
10. 內置裝飾器:property
以上,我們介紹的都是自定義的裝飾器。
其實Python語言本身也有一些裝飾器。比如property這個內建裝飾器,我們再熟悉不過了。
它通常存在于類中,可以將一個函數定義成一個屬性,屬性的值就是該函數return的內容。
通常我們給實例綁定屬性是這樣的
class Student(object): def __init__(self, name, age=None): self.name = name self.age = age # 實例化 XiaoMing = Student("小明") # 添加屬性 XiaoMing.age=25 # 查詢屬性 XiaoMing.age # 刪除屬性 del XiaoMing.age
但是稍有經驗的開發人員,一下就可以看出,這樣直接把屬性暴露出去,雖然寫起來很簡單,但是并不能對屬性的值做合法性限制。為了實現這個功能,我們可以這樣寫。
class Student(object): def __init__(self, name): self.name = name self.name = None def set_age(self, age): if not isinstance(age, int): raise ValueError('輸入不合法:年齡必須為數值!') if not 0 < age < 100: raise ValueError('輸入不合法:年齡范圍必須0-100') self._age=age def get_age(self): return self._age def del_age(self): self._age = None XiaoMing = Student("小明") # 添加屬性 XiaoMing.set_age(25) # 查詢屬性 XiaoMing.get_age() # 刪除屬性 XiaoMing.del_age()
上面的代碼設計雖然可以變量的定義,但是可以發現不管是獲取還是賦值(通過函數)都和我們平時見到的不一樣。
按照我們思維習慣應該是這樣的。
# 賦值 XiaoMing.age = 25 # 獲取 XiaoMing.age
那么這樣的方式我們如何實現呢。請看下面的代碼。
class Student(object): def __init__(self, name): self.name = name self.name = None @property def age(self): return self._age @age.setter def age(self, value): if not isinstance(value, int): raise ValueError('輸入不合法:年齡必須為數值!') if not 0 < value < 100: raise ValueError('輸入不合法:年齡范圍必須0-100') self._age=value @age.deleter def age(self): del self._age XiaoMing = Student("小明") # 設置屬性 XiaoMing.age = 25 # 查詢屬性 XiaoMing.age # 刪除屬性 del XiaoMing.age
用@property裝飾過的函數,會將一個函數定義成一個屬性,屬性的值就是該函數return的內容。同時,會將這個函數變成另外一個裝飾器。就像后面我們使用的@age.setter和@age.deleter。
@age.setter 使得我們可以使用XiaoMing.age = 25這樣的方式直接賦值。
@age.deleter 使得我們可以使用del XiaoMing.age這樣的方式來刪除屬性。
property 的底層實現機制是「描述符」,為此我還寫過一篇文章。
這里也介紹一下吧,正好將這些看似零散的文章全部串起來。
如下,我寫了一個類,里面使用了 property 將 math 變成了類實例的屬性
class Student: def __init__(self, name): self.name = name @property def math(self): return self._math @math.setter def math(self, value): if 0 <= value <= 100: self._math = value else: raise ValueError("Valid value must be in [0, 100]")
為什么說 property 底層是基于描述符協議的呢?通過 PyCharm 點擊進入 property 的源碼,很可惜,只是一份類似文檔一樣的偽源碼,并沒有其具體的實現邏輯。
不過,從這份偽源碼的魔法函數結構組成,可以大體知道其實現邏輯。
這里我自己通過模仿其函數結構,結合「描述符協議」來自己實現類 property 特性。
代碼如下:
class TestProperty(object): def __init__(self, fget=None, fset=None, fdel=None, doc=None): self.fget = fget self.fset = fset self.fdel = fdel self.__doc__ = doc def __get__(self, obj, objtype=None): print("in __get__") if obj is None: return self if self.fget is None: raise AttributeError return self.fget(obj) def __set__(self, obj, value): print("in __set__") if self.fset is None: raise AttributeError self.fset(obj, value) def __delete__(self, obj): print("in __delete__") if self.fdel is None: raise AttributeError self.fdel(obj) def getter(self, fget): print("in getter") return type(self)(fget, self.fset, self.fdel, self.__doc__) def setter(self, fset): print("in setter") return type(self)(self.fget, fset, self.fdel, self.__doc__) def deleter(self, fdel): print("in deleter") return type(self)(self.fget, self.fset, fdel, self.__doc__)
然后 Student 類,我們也相應改成如下
class Student: def __init__(self, name): self.name = name # 其實只有這里改變 @TestProperty def math(self): return self._math @math.setter def math(self, value): if 0 <= value <= 100: self._math = value else: raise ValueError("Valid value must be in [0, 100]")
為了盡量讓你少產生一點疑惑,我這里做兩點說明:
使用TestProperty裝飾后,math 不再是一個函數,而是TestProperty 類的一個實例。所以第二個math函數可以使用 math.setter 來裝飾,本質是調用TestProperty.setter 來產生一個新的 TestProperty 實例賦值給第二個math。
第一個 math 和第二個 math 是兩個不同 TestProperty 實例。但他們都屬于同一個描述符類(TestProperty),當對 math 對于賦值時,就會進入 TestProperty.__set__,當對math 進行取值里,就會進入 TestProperty.__get__。仔細一看,其實最終訪問的還是Student實例的 _math 屬性。
說了這么多,還是運行一下,更加直觀一點。
# 運行后,會直接打印這一行,這是在實例化 TestProperty 并賦值給第二個math in setter >>> >>> s1.math = 90 in __set__ >>> s1.math in __get__ 90 如對上面代碼的運行原理
,有疑問的同學,請務必結合上面兩點說明加以理解,那兩點相當關鍵。
11. 其他裝飾器:裝飾器實戰
讀完并理解了上面的內容,你可以說是Python高手了。別懷疑,自信點,因為很多人都不知道裝飾器有這么多用法呢。
在小明看來,使用裝飾器,可以達到如下目的:
使代碼可讀性更高,逼格更高;
代碼結構更加清晰,代碼冗余度更低;
剛好小明在最近也有一個場景,可以用裝飾器很好的實現,暫且放上來看看。
這是一個實現控制函數運行超時的裝飾器。如果超時,則會拋出超時異常。
有興趣的可以看看。
import signal class TimeoutException(Exception): def __init__(self, error='Timeout waiting for response from Cloud'): Exception.__init__(self, error) def timeout_limit(timeout_time): def wraps(func): def handler(signum, frame): raise TimeoutException() def deco(*args, **kwargs): signal.signal(signal.SIGALRM, handler) signal.alarm(timeout_time) func(*args, **kwargs) signal.alarm(0) return deco return wraps
關于怎樣python中使用裝飾器就分享到這里了,希望以上內容可以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,可以學到更多知識。如果覺得文章不錯,可以把它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。
免責聲明:本站發布的內容(圖片、視頻和文字)以原創、轉載和分享為主,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,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:is@yisu.com進行舉報,并提供相關證據,一經查實,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