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!
小編這次要給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實現Python垃圾回收機制,文章內容豐富,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來了解一下,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之后能夠有所收獲。
引用計數
Python語言默認采用的垃圾收集機制是『引用計數法 Reference Counting』,該算法最早George E. Collins在1960的時候首次提出,50年后的今天,該算法依然被很多編程語言使用。
『引用計數法』的原理是:每個對象維護一個ob_ref字段,用來記錄該對象當前被引用的次數,每當新的引用指向該對象時,它的引用計數ob_ref加1,每當該對象的引用失效時計數ob_ref減1,一旦對象的引用計數為0,該對象立即被回收,對象占用的內存空間將被釋放
缺點:它的缺點是需要額外的空間維護引用計數,這個問題是其次的,不過最主要的問題是它不能解決對象的“循環引用”,因此,也有很多語言比如Java并沒有采用該算法做來垃圾的收集機制。
import sys class A(): def __init__(self): '''初始化對象''' print('object born id:%s' %str(hex(id(self)))) def f1(): '''循環引用''' while True: c1=A() c2=A() c1.t=c2 c2.t=c1 del c1 del c2
實例化c1,c2后,這兩個對象的引用計數都是1,執行c1.t=c2和c2.t=c1后,引用計數變成2.
在del c1后,內存c1的對象的引用計數變為1,由于不是為0,所以c1的對象不會被銷毀,同理,在del c2后也是一樣的。
雖然它們兩個的對象都是可以被銷毀的,但是由于循環引用,導致垃圾回收器都不會回收它們,所以就會導致內存泄露。
標記清楚
標記清除(Mark—Sweep)』算法是一種基于追蹤回收(tracing GC)技術實現的垃圾回收算法。它分為兩個階段:第一階段是標記階段,GC會把所有的『活動對象』打上標記,第二階段是把那些沒有標記的對象『非活動對象』進行回收。那么GC又是如何判斷哪些是活動對象哪些是非活動對象的呢?
對象之間通過引用(指針)連在一起,構成一個有向圖,對象構成這個有向圖的節點,而引用關系構成這個有向圖的邊。從根對象(root object)出發,沿著有向邊遍歷對象,可達的(reachable)對象標記為活動對象,不可達的對象就是要被清除的非活動對象。根對象就是全局變量、調用棧、寄存器。 mark-sweepg 在上圖中,我們把小黑圈視為全局變量,也就是把它作為root object,從小黑圈出發,對象1可直達,那么它將被標記,對象2、3可間接到達也會被標記,而4和5不可達,那么1、2、3就是活動對象,4和5是非活動對象會被GC回收。
標記清除算法作為 Python 的輔助垃圾收集技術主要處理的是一些容器對象,比如 list、dict、tuple,instance 等,因為對于字符串、數值對象是不可能造成循環引用問題。Python使用一個雙向鏈表將這些容器對象組織起來。不過,這種簡單粗暴的標記清除算法也有明顯的缺點
缺點:清除非活動的對象前它必須順序掃描整個堆內存,哪怕只剩下小部分活動對象也要掃描所有對象
分代回收
分代回收是一種以空間換時間的操作方式,Python 將內存根據對象的存活時間劃分為不同的集合,每個集合稱為一個代,Python將內存分為了3“代”,分別為年輕代(第0代)、中年代(第1代)、老年代(第2代),他們對應的是3個鏈表,它們的垃圾收集頻率與對象的存活時間的增大而減小。
新創建的對象都會分配在年輕代,年輕代鏈表的總數達到上限時,Python垃圾收集機制就會被觸發,把那些可以被回收的對象回收掉,而那些不會回收的對象就會被移到中年代去,依此類推,老年代中的對象是存活時間最久的對象,甚至是存活于整個系統的生命周期內。
同時,分代回收是建立在標記清除技術基礎之上。分代回收同樣作為Python的輔助垃圾收集技術處理那些容器對象
看完這篇關于如何實現Python垃圾回收機制的文章,如果覺得文章內容寫得不錯的話,可以把它分享出去給更多人看到。
免責聲明:本站發布的內容(圖片、視頻和文字)以原創、轉載和分享為主,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,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:is@yisu.com進行舉報,并提供相關證據,一經查實,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