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!
這篇文章主要講解了“Scala尾遞歸的跟蹤調用及局限方法是什么”,文中的講解內容簡單清晰,易于學習與理解,下面請大家跟著小編的思路慢慢深入,一起來研究和學習“Scala尾遞歸的跟蹤調用及局限方法是什么”吧!
想要把更新var的while循環轉換成僅使用val的更函數式風格的話,有時候你可以使用遞歸。下面的例子是通過不斷改善猜測數字來逼近一個值的遞歸函數:
def approximate(guess: Double): Double = if (isGoodEnough(guess)) guess else approximate(improve(guess))
這樣的函數,帶合適的isGoodEnough和improve的實現,經常用在查找問題中。如果想要approximate函數執行得更快,你或許會被誘惑使用while循環編寫以嘗試加快它的速度,如:
def approximateLoop(initialGuess: Double): Double = { var guess = initialGuess while (!isGoodEnough(guess)) guess = improve(guess) guess }
兩種approximate版本哪個更好?就簡潔性和避免var而言,***個,函數式的勝出。但是否指令式的方式或許會更有效率呢?實際上,如果我們測量執行的時間就會發現它們幾乎完全相同!這可能很令人驚奇,因為遞歸調用看上去比簡單的從循環結尾跳到開頭要更花時間。
然而,在上面approximate的例子里,Scala編譯器可以應用一個重要的優化。注意遞歸調用是approximate函數體執行的***一件事。像approximate這樣,在它們***一個動作調用自己的函數,被稱為尾遞歸:tail recursive。Scala編譯器檢測到尾遞歸就用新值更新函數參數,然后把它替換成一個回到函數開頭的跳轉。
道義上你不應羞于使用遞歸算法去解決你的問題。遞歸經常是比基于循環的更優美和簡明的方案。如果方案是尾遞歸,就無須付出任何運行期開銷。
跟蹤尾遞歸函數
尾遞歸函數將不會為每個調用制造新的堆棧框架;所有的調用將在一個框架內執行。這可能會讓檢查程序的堆棧跟蹤并失敗的程序員感到驚奇。例如,這個函數調用自身若干次之后拋出一個異常:
def boom(x: Int): Int = if (x == 0) throw new Exception("boom!") else boom(x - 1) + 1
這個函數不是尾遞歸,因為在遞歸調用之后執行了遞增操作。如果執行它,你會得到預期的:
scala> boom(3) java.lang.Exception: boom! at .boom(< console>:5) at .boom(< console>:6) at .boom(< console>:6) at .boom(< console>:6) at .< init>(< console>:6) ...
如果你現在修改了boom從而讓它變成尾遞歸:
def bang(x: Int): Int = if (x == 0) throw new Exception("bang!") else bang(x 1)
你會得到:
scala> bang(5) java.lang.Exception: bang! at .bang(< console>:5) at .< init>(< console>:6) ...
這回,你僅看到了bang的一個堆棧框架。或許你會認為bang在調用自己之前就崩潰了,但這不是事實。如果你認為你會在看到堆棧跟蹤時被尾調用優化搞糊涂,你可以用開關項關掉它:
-g:notailcalls
把這個參數傳給scala的shell或者scalac編譯器。定義了這個選項,你就能得到一個長長的堆棧跟蹤了:
scala> bang(5) java.lang.Exception: bang! at .bang(< console>:5) at .bang(< console>:5) at .bang(< console>:5) at .bang(< console>:5) at .bang(< console>:5) at .bang(< console>:5) at .< init>(< console>:6) ...
尾調用優化
approximate的編譯后代碼實質上與approximateLoop的編譯后代碼相同。兩個函數編譯后都是同樣的事三個Java字節碼指令。如果你看一下Scala編譯器對尾遞歸方法,approximate,產生的字節碼,你會看到盡管isGoodEnough和improve都被方法體調用,approximate卻沒有。Scala編譯器優化了遞歸調用:
public double approximate(double); Code: 0: aload_0 1: astore_3 2: aload_0 3: dload_1 4: invokevirtual #24; //Method isGoodEnough:(D)Z 7: ifeq 12 10: dload_1 11: dreturn 12: aload_0 13: dload_1 14: invokevirtual #27; //Method improve:(D)D 17: dstore_1 18: goto 2
尾遞歸的局限
Scala里尾遞歸的使用局限很大,因為JVM指令集使實現更加先進的尾遞歸形式變得很困難。Scala僅優化了直接遞歸調用使其返回同一個函數。如果遞歸是間接的,就像在下面的例子里兩個互相遞歸的函數,就沒有優化的可能性了:
def isEven(x: Int): Boolean = if (x == 0) true else isOdd(x - 1) def isOdd(x: Int): Boolean = if (x == 0) false else isEven(x - 1)
同樣如果***一個調用是一個函數值你也不能獲得尾調用優化。請考慮下列遞歸代碼的實例:
val funValue = nestedFun _ def nestedFun(x: Int) { if (x != 0) { println(x); funValue(x - 1) } }
funValue變量指向一個實質是包裝了nestedFun的調用的函數值。當你把這個函數值應用到參數上,它會轉向把nestedFun應用到同一個參數,并返回結果。因此你或許希望Scala編譯器能執行尾調用優化,但在這個例子里做不到。因此,尾調用優化受限于方法或嵌套函數在***一個操作調用本身,而沒有轉到某個函數值或什么其它的中間函數的情況。
感謝各位的閱讀,以上就是“Scala尾遞歸的跟蹤調用及局限方法是什么”的內容了,經過本文的學習后,相信大家對Scala尾遞歸的跟蹤調用及局限方法是什么這一問題有了更深刻的體會,具體使用情況還需要大家實踐驗證。這里是億速云,小編將為大家推送更多相關知識點的文章,歡迎關注!
免責聲明:本站發布的內容(圖片、視頻和文字)以原創、轉載和分享為主,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,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:is@yisu.com進行舉報,并提供相關證據,一經查實,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