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!
本篇內容主要講解“如何排查Kubernetes機器內核問題”,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來看看。本文介紹的方法操作簡單快捷,實用性強。下面就讓小編來帶大家學習“如何排查Kubernetes機器內核問題”吧!
在線上環境中的某個應用出現了接口緩慢的問題!
就憑這個現象,能列出來的原因數不勝數。本篇博客主要敘述一下幾次排查以及最后如何確定原因的過程,可能不一定適用于其他集群,就當是提供一個參考吧。排查過程比較冗長,過去太久了,我也不太可能回憶出所有細節,希望大家見諒。
網絡請求流入集群時,對于我們集群的結構:
用戶請求=> Nginx => Ingress => uwsgi
不要問為什么有了 Ingress 還有 Nginx,這是歷史原因,有些工作暫時需要由 Nginx 承擔。
請求變慢一般馬上就會考慮,程序是不是變慢了,所以在發現問題后,首先在 uwsgi 中增加簡單的小接口,這個接口是處理快并且馬上返回數據,然后定時請求該接口。在運行幾天之后,確認到該接口的訪問速度也很慢,排除程序中的問題,準備在鏈路中查找原因。
由于我們的 Nginx 有 2 層,需要針對它們分別確認,看看究竟是哪一層慢了。請求量是比較大的,如果針對每個請求去查看,效率不高,而且有可能掩蓋真正原因,所以這個過程采用統計的方式。統計的方式是分別查看兩層 Nginx 的日志情況。由于我們已經在 ELK 上接入了日志,ELK 中篩選數據的腳本簡單如下:
{ "bool": { "must": [ { "match_all": {} }, { "match_phrase": { "app_name": { "query": "xxxx" } } }, { "match_phrase": { "path": { "query": "/app/v1/user/ping" } } }, { "range": { "request_time": { "gte": 1, "lt": 10 } } }, { "range": { "@timestamp": { "gt": "2020-11-09 00:00:00", "lte": "2020-11-12 00:00:00", "format": "yyyy-MM-dd HH:mm:ss", "time_zone": "+08:00" } } } ] } }
根據 trace_id 可以獲取到 Nignx 日志以及 Ingress 日志,通過 ELK 的 API 獲得。
# 這個數據結構用來記錄統計結果, # [[0, 0.1], 3]表示落在 0~0.1 區間的有 3 條記錄 # 因為小數的比較和區間比較麻煩,所以采用整數,這里的 0~35 其實是 0~3.5s 區間 # ingress_cal_map = [ # [[0, 0.1], 0], # [[0.1, 0.2], 0], # [[0.2, 0.3], 0], # [[0.3, 0.4], 0], # [[0.4, 0.5], 0], # [[0.5, 1], 0], # ] ingress_cal_map = [] for x in range(0, 35, 1): ingress_cal_map.append( [[x, (x+1)], 0] ) nginx_cal_map = copy.deepcopy(ingress_cal_map) nginx_ingress_gap = copy.deepcopy(ingress_cal_map) ingress_upstream_gap = copy.deepcopy(ingress_cal_map) def trace_statisics(): trace_ids = [] # 這里的 trace_id 是提前查找過,那些響應時間比較久的請求所對應的 trace_id with open(trace_id_file) as f: data = f.readlines() for d in data: trace_ids.append(d.strip()) cnt = 0 for trace_id in trace_ids: try: access_data, ingress_data = get_igor_trace(trace_id) except TypeError as e: # 繼續嘗試一次 try: access_data, ingress_data = get_igor_trace.force_refresh(trace_id) except TypeError as e: print("Can't process trace {}: {}".format(trace_id, e)) continue if access_data['path'] != "/app/v1/user/ping": # 過濾臟數據 continue if 'request_time' not in ingress_data: continue def get_int_num(data): # 數據統一做 *10 處理 return int(float(data) * 10) # 針對每個區間段進行數據統計,可能有點羅嗦和重復,我當時做統計夠用了 ingress_req_time = get_int_num(ingress_data['request_time']) ingress_upstream_time = get_int_num(ingress_data['upstream_response_time']) for cal in ingress_cal_map: if ingress_req_time >= cal[0][0] and ingress_req_time < cal[0][1]: cal[1] += 1 break nginx_req_time = get_int_num(access_data['request_time']) for cal in nginx_cal_map: if nginx_req_time >= cal[0][0] and nginx_req_time < cal[0][1]: cal[1] += 1 break gap = nginx_req_time - ingress_req_time for cal in nginx_ingress_gap: if gap >= cal[0][0] and gap <= cal[0][1]: cal[1] += 1 break gap = ingress_req_time - ingress_upstream_time for cal in ingress_upstream_gap: if gap >= cal[0][0] and gap <= cal[0][1]: cal[1] += 1 break
我分別針對 request_time(Nginx),request_time(Ingress)以及 requet_time(nginx) - request_time(Ingress)做了統計。
最后的統計結果大概如下:
我們總共有約 3000 條數據!
圖一:超過半數的請求落在 1 ~ 1.1s 區間,1s ~ 2s 的請求比較均勻,之后越來越少了。
圖二:大約 1/4 的請求其實已經在 0.1s 內返回了,但是 1 ~ 1.1s 也有 1/4 的請求落上去了,隨后的結果與圖一類似。
從圖 1 圖 2 結合來看,部分請求在 Ingress 側處理的時間其實比較短的。
圖三:比較明顯了,2/3 的請求在響應時間方面能夠保持一致,1/3 的請求會有 1s 左右的延遲。
從統計結果來看,Nginx => Ingress 以及 Ingress => upstream,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延遲,超過 1s 的應用,大約有 2/3 的延遲來自 Ingress => upstream,1/3 的延遲來自 Nginx => Ingress。
抓包調查主要針對 Ingress => uwsgi,由于數據包延遲的情況只是偶發性現象,所以需要抓取所有的數據包再進行過濾……這是一條請求時間較長的數據,本身這個接口返回應該很快。
{ "_source": { "INDEX": "51", "path": "/app/v1/media/", "referer": "", "user_agent": "okhttp/4.8.1", "upstream_connect_time": "1.288", "upstream_response_time": "1.400", "TIMESTAMP": "1605776490465", "request": "POST /app/v1/media/ HTTP/1.0", "status": "200", "proxy_upstream_name": "default-prod-XXX-80", "response_size": "68", "client_ip": "XXXXX", "upstream_addr": "172.32.18.194:6000", "request_size": "1661", "@source": "XXXX", "domain": "XXX", "upstream_status": "200", "@version": "1", "request_time": "1.403", "protocol": "HTTP/1.0", "tags": ["_dateparsefailure"], "@timestamp": "2020-11-19T09:01:29.000Z", "request_method": "POST", "trace_id": "87bad3cf9d184df0:87bad3cf9d184df0:0:1" } }
Ingress 側數據包
uwsgi 側數據包
回顧一下 TCP 三次握手:
首先從 Ingress 側查看,連接在 21.585446 開始,22.588023 時,進行了數據包重新發送的操作。
從 Node 側查看,Node 在 Ingress 數據包發出后不久馬上就收到了 syn,也立刻進行了 syn 的返回,但是不知為何 1s 后才出現在 Ingress 處。
有一點比較令人在意,即便是數據包發生了重傳,但是也沒有出現丟包的問題,從兩臺機器數據包的流轉來看,此次請求中,大部分的時間是因為數據包的延遲到達造成的,重傳只是表面現象,真正的問題是發生了數據包的延遲。
從隨機抓包的情況來看,不止是 SYN ACK 發生了重傳:
有些 FIN ACK 也會,數據包的延遲是有概率的行為!
單單看這個抓包可能只能確認是發生了丟包,但是如果結合 Ingress 與 Nginx 的日志請求來看,如果丟包發生在 TCP 連接階段,那么在 Ingress 中,我們就可以查看 upstream_connect_time 這個值來大致估計下超時情況。當時是這么整理的記錄:
我初步猜測這部分時間主要消耗在了 TCP 連接建立時,因為建立連接的操作在兩次 Nginx 轉發時都存在,而我們的鏈路全部使用了短連接,下一步我準備增加 $upstream_connect_time 變量,記錄建立連接花費的時間。http://nginx.org/en/docs/http/ ... .html
既然可以了解到 TCP 連接的建立時間比較久,我們可以用它來作為一個衡量指標,我把 wrk 也修改了下,增加了對于連接時間的測量,具體的PR見這里,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項指標衡量后端的服務情況。
上面的工作前前后后我進行了幾次,也沒有什么頭緒,遂找到公司的其他 Kubernetes 大佬咨詢問題,大佬提供了一個思路:
宿主機延遲也高的話,那就暫時排除宿主機到容器這條路徑。我們這邊此前排查過一個延遲問題, 是由于 Kubernetes 的監控工具定期 cat proc 系統下的 cgroup 統計信息, 但由于 Docker 頻繁銷毀重建以及內核 cache 機制,使得每次 cat 時間很長占用內核導致網絡延遲, 可否排查一下你們的宿主機是否有類似情形? 不一定是 cgroup,其他需要頻繁陷入到內核的操作都可能導致延遲很高。
這個跟我們排查的 cgroup 太像了,宿主機上有一些周期性任務,隨著執行次數增多,占用的內核資源越來越多,達到一定程度就影響了網絡延遲。
大佬們也提供了一個內核檢查工具(可以追蹤和定位中斷或者軟中斷關閉的時間):https://github.com/bytedance/trace-irqoff
有問題的 Ingress 機器的 latency 特別多,好多都是這樣的報錯,其他機器沒有這個日志:
而后,我針對機器中的 kubelet 進行了一次追蹤,從火焰圖中可以確認,大量的時間耗費在了讀取內核信息中。
其中具體的代碼如下:
根據大佬所給的方向,基本能夠確定問題發生的真正原因:機器上定時任務的執行過多,內核緩存一直增加,導致內核速度變慢了。它一變慢,引發了 TCP 握手時間變長,最后造成用戶體驗下降。既然發現了問題,解決方案也比較容易搜索到了,增加任務,檢查內核是否變慢,慢了的話就清理一次:
sync && echo 3 > /proc/sys/vm/drop_caches
到此,相信大家對“如何排查Kubernetes機器內核問題”有了更深的了解,不妨來實際操作一番吧!這里是億速云網站,更多相關內容可以進入相關頻道進行查詢,關注我們,繼續學習!
免責聲明:本站發布的內容(圖片、視頻和文字)以原創、轉載和分享為主,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,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:is@yisu.com進行舉報,并提供相關證據,一經查實,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