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!
本篇內容主要講解“Go的邊界檢查有哪些類型”,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來看看。本文介紹的方法操作簡單快捷,實用性強。下面就讓小編來帶大家學習“Go的邊界檢查有哪些類型”吧!
邊界檢查,英文名 Bounds Check Elimination,簡稱為 BCE。它是 Go 語言中防止數組、切片越界而導致內存不安全的檢查手段。如果檢查下標已經越界了,就會產生 Panic。
邊界檢查使得我們的代碼能夠安全地運行,但是另一方面,也使得我們的代碼運行效率略微降低。
比如下面這段代碼,會進行三次的邊界檢查
package main func f(s []int) { _ = s[0] // 檢查第一次 _ = s[1] // 檢查第二次 _ = s[2] // 檢查第三次 } func main() {}
你可能會好奇了,三次?我是怎么知道它要檢查三次的。
實際上,你只要在編譯的時候,加上參數即可,命令如下
$ go build -gcflags="-d=ssa/check_bce/debug=1" main.go # command-line-arguments ./main.go:4:7: Found IsInBounds ./main.go:5:7: Found IsInBounds ./main.go:6:7: Found IsInBounds
并不是所有的對數組、切片進行索引操作都需要邊界檢查。
比如下面這個示例,就不需要進行邊界檢查,因為編譯器根據上下文已經得知,s 這個切片的長度是多少,你的終止索引是多少,立馬就能判斷到底有沒有越界,因此是不需要再進行邊界檢查,因為在編譯的時候就已經知道這個地方會不會 panic。
package main func f() { s := []int{1,2,3,4} _ = s[:9] // 不需要邊界檢查 } func main() {}
因此可以得出結論,對于在編譯階段無法判斷是否會越界的索引操作才會需要邊界檢查,比如這樣子
package main func f(s []int) { _ = s[:9] // 需要邊界檢查 } func main() {}
在如下示例代碼中,由于索引 2 在最前面已經檢查過會不會越界,因此聰明的編譯器可以推斷出后面的索引 0 和 1 不用再檢查啦
package main func f(s []int) { _ = s[2] // 檢查一次 _ = s[1] // 不會檢查 _ = s[0] // 不會檢查 } func main() {}
在下面這個示例中,可以在邏輯上保證不會越界的代碼,同樣是不會進行越界檢查的。
package main func f(s []int) { for index, _ := range s { _ = s[index] _ = s[:index+1] _ = s[index:len(s)] } } func main() {}
在如下示例代碼中,雖然數組的長度和容量可以確定,但是索引是通過 rand.Intn() 函數取得的隨機數,在編譯器看來這個索引值是不確定的,它有可能大于數組的長度,也有可能小于數組的長度。
因此第一次是需要進行檢查的,有了第一次檢查后,第二次索引從邏輯上就能推斷,所以不會再進行邊界檢查。
package main import ( "math/rand" ) func f() { s := make([]int, 3, 3) index := rand.Intn(3) _ = s[:index] // 第一次檢查 _ = s[index:] // 不會檢查 } func main() {}
但如果把上面的代碼稍微改一下,讓切片的長度和容量變得不一樣,結果又會變得不一樣了。
package main import ( "math/rand" ) func f() { s := make([]int, 3, 5) index := rand.Intn(3) _ = s[:index] // 第一次檢查 _ = s[index:] // 第二次檢查 } func main() {}
我們只有當數組的長度和容量相等時, :index 成立,才能一定能推出 index: 也成立,這樣的話,只要做一次檢查即可
一旦數組的長度和容量不相等,那么 index 在編譯器看來是有可能大于數組長度的,甚至大于數組的容量。
我們假設 index 取得的隨機數為 4,那么它大于數組長度,此時 s[:index] 雖然可以成功,但是 s[index:] 是要失敗的,因此第二次邊界的檢查是有必要的。
你可能會說, index 不是最大值為 3 嗎?怎么可能是 4呢?
要知道編譯器在編譯的時候,并不知道 index 的最大值是 3 呢。
小結一下
當數組的長度和容量相等時,s[:index] 成立能夠保證 s[index:] 也成立,因為只要檢查一次即可
當數組的長度和容量不等時,s[:index] 成立不能保證 s[index:] 也成立,因為要檢查兩次才可以
有了上面的鋪墊,再來看下面這個示例,由于數組是調用者傳入的參數,所以編譯器的編譯的時候無法得知數組的長度和容量是否相等,因此只能保險一點,兩個都檢查。
package main import ( "math/rand" ) func f(s []int, index int) { _ = s[:index] // 第一次檢查 _ = s[index:] // 第二次檢查 } func main() {}
但是如果把兩個表達式的順序反過來,就只要做一次檢查就行了,原因我就不贅述了。
package main import ( "math/rand" ) func f(s []int, index int) { _ = s[index:] // 第一次檢查 _ = s[:index] // 不用檢查 } func main() {}
雖然編譯器已經非常努力去消除一些應該消除的邊界檢查,但難免會有一些遺漏。
這就需要"警民合作",對于那些編譯器還未考慮到的場景,但開發者又極力追求程序的運行效率的,可以使用一些小技巧給出一些暗示,告訴編譯器哪些地方可以不用做邊界檢查。
比如下面這個示例,從代碼的邏輯上來說,是完全沒有必要做邊界檢查的,但是編譯器并沒有那么智能,實際上每個for循環,它都要做一次邊界的檢查,非常的浪費性能。
package main func f(is []int, bs []byte) { if len(is) >= 256 { for _, n := range bs { _ = is[n] // 每個循環都要邊界檢查 } } } func main() {}
可以試著在 for 循環前加上這么一句 is = is[:256] 來告訴編譯器新 is 的長度為 256,最大索引值為 255,不會超過 byte 的最大值,因為 is[n] 從邏輯上來說是一定不會越界的。
package main func f(is []int, bs []byte) { if len(is) >= 256 { is = is[:256] for _, n := range bs { _ = is[n] // 不需要做邊界檢查 } } } func main() {}
到此,相信大家對“Go的邊界檢查有哪些類型”有了更深的了解,不妨來實際操作一番吧!這里是億速云網站,更多相關內容可以進入相關頻道進行查詢,關注我們,繼續學習!
免責聲明:本站發布的內容(圖片、視頻和文字)以原創、轉載和分享為主,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,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:is@yisu.com進行舉報,并提供相關證據,一經查實,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