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!
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react中間件有什么用,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所收獲,下面讓我們一起去探討吧!
在react中,中間件就是一個函數,對store.dispatch方法進行了改造,在發出Action和執行Reducer這兩步之間,添加了其他功能;常用的中間件都有現成的,只要引用別人寫好的模塊即可。
為了理解中間件,讓我們站在框架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:如果要添加功能,你會在哪個環節添加?
(1)Reducer:純函數,只承擔計算 State 的功能,不合適承擔其他功能,也承擔不了,因為理論上,純函數不能進行讀寫操作。
(2)View:與 State 一一對應,可以看作 State 的視覺層,也不合適承擔其他功能。
(3)Action:存放數據的對象,即消息的載體,只能被別人操作,自己不能進行任何操作。
想來想去,只有發送 Action 的這個步驟,即store.dispatch()方法,可以添加功能。舉例來說,要添加日志功能,把 Action 和 State 打印出來,可以對store.dispatch進行如下改造。
let next = store.dispatch; store.dispatch = function dispatchAndLog(action) { console.log('dispatching', action); next(action); console.log('next state', store.getState()); }
上面代碼中,對store.dispatch進行了重定義,在發送 Action 前后添加了打印功能。這就是中間件的雛形。
中間件就是一個函數,對store.dispatch方法進行了改造,在發出 Action 和執行 Reducer 這兩步之間,添加了其他功能。常用的中間件都有現成的,只要引用別人寫好的模塊即可。
本教程不涉及如何編寫中間件,因為常用的中間件都有現成的,只要引用別人寫好的模塊即可。比如,上一節的日志中間件,就有現成的redux-logger模塊。這里只介紹怎么使用中間件。
import { applyMiddleware, createStore } from 'redux'; import createLogger from 'redux-logger'; const logger = createLogger(); const store = createStore( reducer, applyMiddleware(logger) );
上面代碼中,redux-logger提供一個生成器createLogger,可以生成日志中間件logger。然后,將它放在applyMiddleware方法之中,傳入createStore方法,就完成了store.dispatch()的功能增強。
這里有兩點需要注意:
(1)createStore方法可以接受整個應用的初始狀態作為參數,那樣的話,applyMiddleware就是第三個參數了。
const store = createStore( reducer, initial_state, applyMiddleware(logger) );
(2)中間件的次序有講究。
const store = createStore( reducer, applyMiddleware(thunk, promise, logger) );
上面代碼中,applyMiddleware方法的三個參數,就是三個中間件。有的中間件有次序要求,使用前要查一下文檔。比如,logger就一定要放在最后,否則輸出結果會不正確。
看到這里,你可能會問,applyMiddlewares這個方法到底是干什么的?
它是 Redux 的原生方法,作用是將所有中間件組成一個數組,依次執行。下面是它的源碼。
export default function applyMiddleware(...middlewares) { return (createStore) => (reducer, preloadedState, enhancer) => { var store = createStore(reducer, preloadedState, enhancer); var dispatch = store.dispatch; var chain = []; var middlewareAPI = { getState: store.getState, dispatch: (action) => dispatch(action) }; chain = middlewares.map(middleware => middleware(middlewareAPI)); dispatch = compose(...chain)(store.dispatch); return {...store, dispatch} } }
上面代碼中,所有中間件被放進了一個數組chain,然后嵌套執行,最后執行store.dispatch。可以看到,中間件內部(middlewareAPI)可以拿到getState和dispatch這兩個方法。
理解了中間件以后,就可以處理異步操作了。
同步操作只要發出一種 Action 即可,異步操作的差別是它要發出三種 Action。
操作發起時的 Action
操作成功時的 Action
操作失敗時的 Action
以向服務器取出數據為例,三種 Action 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寫法。
// 寫法一:名稱相同,參數不同 { type: 'FETCH_POSTS' } { type: 'FETCH_POSTS', status: 'error', error: 'Oops' } { type: 'FETCH_POSTS', status: 'success', response: { ... } } // 寫法二:名稱不同 { type: 'FETCH_POSTS_REQUEST' } { type: 'FETCH_POSTS_FAILURE', error: 'Oops' } { type: 'FETCH_POSTS_SUCCESS', response: { ... } }
除了 Action 種類不同,異步操作的 State 也要進行改造,反映不同的操作狀態。下面是 State 的一個例子。
let state = { // ... isFetching: true, didInvalidate: true, lastUpdated: 'xxxxxxx' };
上面代碼中,State 的屬性isFetching表示是否在抓取數據。didInvalidate表示數據是否過時,lastUpdated表示上一次更新時間。
現在,整個異步操作的思路就很清楚了。
操作開始時,送出一個 Action,觸發 State 更新為"正在操作"狀態,View 重新渲染
操作結束后,再送出一個 Action,觸發 State 更新為"操作結束"狀態,View 再一次重新渲染
異步操作至少要送出兩個 Action:用戶觸發第一個 Action,這個跟同步操作一樣,沒有問題;如何才能在操作結束時,系統自動送出第二個 Action 呢?
奧妙就在 Action Creator 之中。
class AsyncApp extends Component { componentDidMount() { const { dispatch, selectedPost } = this.props dispatch(fetchPosts(selectedPost)) } // ...
上面代碼是一個異步組件的例子。加載成功后(componentDidMount方法),它送出了(dispatch方法)一個 Action,向服務器要求數據 fetchPosts(selectedSubreddit)。這里的fetchPosts就是 Action Creator。
下面就是fetchPosts的代碼,關鍵之處就在里面。
const fetchPosts = postTitle => (dispatch, getState) => { dispatch(requestPosts(postTitle)); return fetch(`/some/API/${postTitle}.json`) .then(response => response.json()) .then(json => dispatch(receivePosts(postTitle, json))); }; }; // 使用方法一 store.dispatch(fetchPosts('reactjs')); // 使用方法二 store.dispatch(fetchPosts('reactjs')).then(() => console.log(store.getState()) );
上面代碼中,fetchPosts是一個Action Creator(動作生成器),返回一個函數。這個函數執行后,先發出一個Action(requestPosts(postTitle)),然后進行異步操作。拿到結果后,先將結果轉成 JSON 格式,然后再發出一個 Action( receivePosts(postTitle, json))。
上面代碼中,有幾個地方需要注意。
(1)fetchPosts返回了一個函數,而普通的 Action Creator 默認返回一個對象。
(2)返回的函數的參數是dispatch和getState這兩個 Redux 方法,普通的 Action Creator 的參數是 Action 的內容。
(3)在返回的函數之中,先發出一個 Action(requestPosts(postTitle)),表示操作開始。
(4)異步操作結束之后,再發出一個 Action(receivePosts(postTitle, json)),表示操作結束。
這樣的處理,就解決了自動發送第二個 Action 的問題。但是,又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,Action 是由store.dispatch方法發送的。而store.dispatch方法正常情況下,參數只能是對象,不能是函數。
這時,就要使用中間件redux-thunk。
import { createStore, applyMiddleware } from 'redux'; import thunk from 'redux-thunk'; import reducer from './reducers'; // Note: this API requires redux@>=3.1.0 const store = createStore( reducer, applyMiddleware(thunk) );
上面代碼使用redux-thunk中間件,改造store.dispatch,使得后者可以接受函數作為參數。
因此,異步操作的第一種解決方案就是,寫出一個返回函數的 Action Creator,然后使用redux-thunk中間件改造store.dispatch。
既然 Action Creator 可以返回函數,當然也可以返回其他值。另一種異步操作的解決方案,就是讓 Action Creator 返回一個 Promise 對象。
這就需要使用redux-promise中間件。
import { createStore, applyMiddleware } from 'redux'; import promiseMiddleware from 'redux-promise'; import reducer from './reducers'; const store = createStore( reducer, applyMiddleware(promiseMiddleware) );
這個中間件使得store.dispatch方法可以接受 Promise 對象作為參數。這時,Action Creator 有兩種寫法。寫法一,返回值是一個 Promise 對象。
const fetchPosts = (dispatch, postTitle) => new Promise(function (resolve, reject) { dispatch(requestPosts(postTitle)); return fetch(`/some/API/${postTitle}.json`) .then(response => { type: 'FETCH_POSTS', payload: response.json() }); });
寫法二,Action 對象的payload屬性是一個 Promise 對象。這需要從redux-actions模塊引入createAction方法,并且寫法也要變成下面這樣。
import { createAction } from 'redux-actions'; class AsyncApp extends Component { componentDidMount() { const { dispatch, selectedPost } = this.props // 發出同步 Action dispatch(requestPosts(selectedPost)); // 發出異步 Action dispatch(createAction( 'FETCH_POSTS', fetch(`/some/API/${postTitle}.json`) .then(response => response.json()) )); }
上面代碼中,第二個dispatch方法發出的是異步 Action,只有等到操作結束,這個 Action 才會實際發出。注意,createAction的第二個參數必須是一個 Promise 對象。
看一下redux-promise的源碼,就會明白它內部是怎么操作的。
export default function promiseMiddleware({ dispatch }) { return next => action => { if (!isFSA(action)) { return isPromise(action) ? action.then(dispatch) : next(action); } return isPromise(action.payload) ? action.payload.then( result => dispatch({ ...action, payload: result }), error => { dispatch({ ...action, payload: error, error: true }); return Promise.reject(error); } ) : next(action); }; }
從上面代碼可以看出,如果 Action 本身是一個 Promise,它 resolve 以后的值應該是一個 Action 對象,會被dispatch方法送出(action.then(dispatch)),但 reject 以后不會有任何動作;如果 Action 對象的payload屬性是一個 Promise 對象,那么無論 resolve 和 reject,dispatch方法都會發出 Action。
看完了這篇文章,相信你對react中間件有什么用有了一定的了解,想了解更多相關知識,歡迎關注億速云行業資訊頻道,感謝各位的閱讀!
免責聲明:本站發布的內容(圖片、視頻和文字)以原創、轉載和分享為主,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,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:is@yisu.com進行舉報,并提供相關證據,一經查實,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