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!
這篇文章將為大家詳細講解有關Python面向對象如何編程,小編覺得挺實用的,因此分享給大家做個參考,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可以有所收獲。
概述
很多人接觸Python,都是從爬蟲開始,其實很多語言都可以做爬蟲,只是Python相對其他語言來說,更加簡單而已。但是Python并不止于爬蟲,在人工智能,科學計算等方面的應用更加廣泛。古人云:萬丈高樓平地起,要想有長足的發展,打好基礎很重要,本文主要講解Python的面向對象相關知識,僅供學習分享使用,如有不足之處,還請指正。
面向對象的特征
類:用來描述相同事物的特征的集合,如:Person 類,表示人,具有人的屬性和特征。
對象:通過類定義的具體的實例,如:zhangsan 表示一個具體的人。
繼承:是指派生類繼承基類的方法和屬性,并具有自己屬性和特征,如:Man是Person的子類。
封裝:隱藏數據和實現細節,提供對外訪問方法。
多態:一個基類,可以有多個派生類,可以有不同的形態。
抽象:拋開細節,只關注本質特征的過程。
以上是面向對象的基本特征,那么Python在面向對象方面是如何做的呢?
創建類
如下所示:
class Employee: """員工類""" emp_count = 0 # 變量是一個類變量,它的值將在這個類的所有實例之間共享 def __init__(self, name, salary): """初始化""" self.name = name self.salary = salary Employee.emp_count += 1 def display_count(self): """顯示數量""" print('Total Employee =', Employee.emp_count) def display_employee(self): """顯示信息""" print('name =', self.name, ', salary = ', self.salary) def prt(self): """打印自己""" print(self) print(self.__class__) def __del__(self): """析構函數""" print(self, '被釋放了')
創建對象
Python創建對象,不需要new關鍵字,類似于函數的調用,和Java及.Net不同。如下所示:
'創建第一個對象' emp = Employee('Jack', 20) emp.display_count() emp.display_employee() emp.prt()
動態添加與刪除對象屬性
對象的屬性可以動態添加,這點與編譯型語言不同,如下所示:
emp.age = 17 # 添加一個 'age' 屬性 emp.age = 28 # 修改 'age' 屬性 del emp.age # 刪除 'age' 屬性
也可以通過Python的內置方法來添加和獲取屬性,如下所示:
print(getattr(emp, 'name')) # 獲取屬性 print(hasattr(emp, 'age')) # 是否包含屬性 setattr(emp, 'age', 18) # 設置屬性和值 print(hasattr(emp, 'age')) # 是否包含屬性 print(getattr(emp, 'age')) # 獲取屬性 delattr(emp, 'age') # 刪除屬性 print(hasattr(emp, 'age')) # 是否包含屬性
Python也有內置類的一些屬性,如下所示:
# 內置對象 print("Employee.__doc__:", Employee.__doc__) print("Employee.__name__:", Employee.__name__) print("Employee.__module__:", Employee.__module__) print("Employee.__bases__:", Employee.__bases__) print("Employee.__dict__:", Employee.__dict__)
類的屬性與方法
如下所示:
class JustCounter: """類描述""" __secretCount = 0 # 類的私有變量 publicCount = 0 # 公開變量 def count(self): self.__secretCount += 1 self.publicCount += 1 print('私有變量:', self.__secretCount)
Python不允許實例化的類訪問私有數據,但你可以使用 object._className__attrName( 對象名._類名__私有屬性名 )訪問屬性,如下所示:
print(counter._JustCounter__secretCount)
類的繼承
面向對象的編程帶來的主要好處之一是代碼的重用,實現這種重用的方法之一是通過繼承機制。通過繼承創建的新類稱為子類或派生類,被繼承的類稱為基類、父類或超類。
如下所示:Parent表示一個父類,擁有自己的屬性和方法。
class Parent: """定義父類""" parentAttr = 100 def __init__(self): print('調用父類的構造函數') def parentMethod(self): print('調用父類方法') def setAttr(self, attr): Parent.parentAttr = attr def getAttr(self): print('父類屬性:', Parent.parentAttr) def myMethod(self): print('我是父類的MyMethod')
Child表示一個子類,繼承自Parent,如下所示:
class Child(Parent): """定義子類""" def __init__(self): print('調用子類的構造方法') def childMethod(self): print('調用子類方法') def myMethod(self): """重寫Overrides父類方法""" print('我是子類的MyMethod') def __str__(self): """重寫方法,適合人閱讀""" return 'str方法返回'
子類的實例化
如下所示:
c = Child() # 實例化子類對象 c.childMethod() # 調用子類方法 c.parentMethod() # 調用父類方法 c.setAttr(200) # 再次調用父類方法,設置屬性 c.getAttr() # 再次調用父類方法 獲取屬性 c.myMethod() # 調用的是子類的MyMethod
可以通過內置函數,判斷子類與類的關系,如下所示:
print(issubclass(Child, Parent)) # 判斷是否是對應的父子關系 print(isinstance(c, Child)) # 判斷是否是實例對象 print(isinstance(c, Parent)) # 判斷是否是實例對象
關于Python面向對象如何編程就分享到這里了,希望以上內容可以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,可以學到更多知識。如果覺得文章不錯,可以把它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。
免責聲明:本站發布的內容(圖片、視頻和文字)以原創、轉載和分享為主,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,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:is@yisu.com進行舉報,并提供相關證據,一經查實,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