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字幕av专区_日韩电影在线播放_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式_av在线免费观看网站

溫馨提示×

溫馨提示×

您好,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!

密碼登錄×
登錄注冊×
其他方式登錄
點擊 登錄注冊 即表示同意《億速云用戶服務條款》

python實現堆和索引堆的代碼示例

發布時間:2020-09-26 17:49:59 來源:腳本之家 閱讀:148 作者:黃天浩 欄目:開發技術

堆是一棵完全二叉樹。堆分為大根堆和小根堆,大根堆是父節點大于左右子節點,并且左右子樹也滿足該性質的完全二叉樹。小根堆相反。可以利用堆來實現優先隊列。

由于是完全二叉樹,所以可以使用數組來表示堆,索引從0開始[0:length-1]。結點i的左右子節點分別為2i+1,2i+2。長度為length的樹的最后一個非葉子節點為length//2-1。當前節點i的父節點為(i-1)//2。其中//表示向下取整。

以大根堆舉例。當每次插入或者刪除的時候,為了保證堆的結構特征不被破壞,需要進行調整。調整分為兩種,一種是從上往下,將小的數下沉。一種是從下往上,令大的數上浮。

具體實現如下:

首先編寫幾個魔術方法。包括構造函數,可以直接調用len來返回data數組長度的函數,一個打印data內容的函數

 def __init__(self, data=[]):
    self.data = data
    self.construct_heap()

 def __len__(self):
    return len(self.data)

 def __str__(self):
    return str(self.data)

定義一個swap函數,來方便的交換數組中兩個索引處的值。

  def swap(self, i, j):
    self.data[i], self.data[j] = self.data[j], self.data[i]

定義float_up方法,使堆中大的數能浮上來。當前節點不為根節點,并且當前節點數據大小大于父節點時,上浮。

 def float_up(self, i):
    while i > 0 and self.data[i] > self.data[(i - 1) // 2]:
      self.swap(i, (i - 1) // 2)
      i = (i - 1) // 2

定義sink_down方法,使堆中小的數沉下去。當前節點不為葉子節點時,如果小于左孩子或右孩子的數據,則和左右孩子中較大的換一下位置。

def sink_down(self, i):
    while i < len(self) // 2:
      l, r = 2 * i + 1, 2 * i + 2
      if r < len(self) and self.data[l] < self.data[r]:
        l = r
      if self.data[i] < self.data[l]:
        self.swap(i, l)

      i = l

實現append方法,能夠動態地添加數據。在數據數組尾部添加數據,然后將數據上浮。

  def append(self, data):
    self.data.append(data)
    self.float_up(len(self) - 1)

實現pop_left方法,取堆中最大元素,即優先隊列中第一個元素。將數組中第一個元素與最后一個元素換位置,刪除最后一個元素,然后將第一個元素下沉到合適的位置。

  def pop_left(self):
    self.swap(0, len(self) - 1)
    r = self.data.pop()
    self.sink_down(0)
    return r

如果想在初始化堆的時候,向構造函數中傳入數據參數,則需要一次性將整個堆構建完畢,而不能一個一個加入。實現也很簡單,從最后一個非葉節點開始,逐個執行sink_down操作。

  def construct_heap(self):
    for i in range(len(self) // 2 - 1, -1, -1):
      self.sink_down(i)

這樣一個基本的堆的代碼就編寫完畢了。

但是如果我們想要動態的改變數據,當前的堆就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了,因為索引不能總是標識同一個數據,因為堆的結構是不斷調整的。我們需要使用索引堆。

在索引堆中,我們不在堆中直接保存數據,而是用在堆中存放數據的索引。

如果我們輸入的數據arr是 45 20 12 5 35。則arr[0]一直指向45,arr[1]一直指向20,因為我們在調整堆結構中實際調整的是索引數組,而不會改變真實存放數據的數組。

因此我們的代碼需要調整,首先在構造函數中加入一個索引數組。下標從0開始,與存放數據的數組的下標相對應。

  def __init__(self, data=[]):
    self.data = data
    self.index_arr = list(range(len(self.data)))
    self.construct_heap()

然后將返回堆長度的魔術函數也修改一下。

  def __len__(self):
    return len(self.index_arr)

調整一下之前定義的swap方法,原來是直接交換數據,現在交換索引。

 def swap(self, i, j):
    self.index_arr[i], self.index_arr[j] = self.index_arr[j], self.index_arr[i]

調整float_up以及sink_down中的相應位置

  def float_up(self, i):
    while i > 0 and self.data[self.index_arr[i]] > self.data[self.index_arr[(i - 1) // 2]]:
      self.swap(i, (i - 1) // 2)
      i = (i - 1) // 2
      
  def sink_down(self, i):
    while i < len(self) // 2:
      l, r = 2 * i + 1, 2 * i + 2
      if r < len(self) and self.data[self.index_arr[l]] < self.data[self.index_arr[r]]:
        l = r
      if self.data[self.index_arr[i]] < self.data[self.index_arr[l]]:
        self.swap(i, l)

      i = l

當append數據的時候,要相應的更新index_arr

  def append(self, data):
    self.data.append(data)
    self.index_arr.append(len(self))
    self.float_up(len(self) - 1)

當移出數據的時候,之前已經提到過存放數據的數組,是按照append的順序進行存儲的,平時操作只是對index_arr的順序進行調整。

如果data_arr為 42 30 74 60 相應的index_arr應該為2 3 0 1

這時,當我們popleft出最大元素時,data_arr中的74被移出后變成了42 30 60,數組中最大索引由3變成了2,如果索引數組中仍然用3這個索引來索引30會造成index溢出。74的索引為2,需要我們將索引數在2之后的都減1。

綜上,在刪除元素時,我們原先是將data_arr中的首尾元素互換,再刪除尾部元素,再對頭部元素進行sink_down操作。現在我們先換索引數組中首尾元素,再刪除索引數組尾部元素,此時尚未操作存放data的data_arr,因此索引數組剩余元素與data_arr的元素仍是一一對應的。進行sink_down操作,操作完成之后再刪除data_arr相應位置元素。最后將index_arr中值大于原index_arr頭部元素值的減一。

  def pop_left(self):
    self.swap(0, len(self) - 1)
    r = self.index_arr.pop()
    self.sink_down(0)
    self.data.pop(r)

    for i, index in enumerate(self.index_arr):
      if index > r:
        self.index_arr[i] -= 1

    return r

索引堆增加了一個更新操作,可以隨時更新索引堆中的數據。更新時,先直接更新data_arr中相應索引處的數據,然后在index_arr中,找到存放了data_arr中,剛被更新的數據的索引的索引位置,與刪除時一樣需要進行一次遍歷。找到這個位置之后,由于無法確定與前后元素的大小關系,因此需要進行一次float_up操作再進行一次sink_down操作。

  def update(self, i, data):
    self.data[i] = data
    for index_index, index in enumerate(self.index_arr):
      if index == i:
        target = index_index

    self.float_up(target)
    self.sink_down(target)

可以很明顯看出,這個索引堆在插入元素時是比較快的,但是在刪除元素和更新元素時,為了查找相應位置索引,都進行了一次遍歷,這是很耗時的操作。為了能更快的找到index_arr中值為要更新的data_arr的相應索引值得索引位置,我們再次開辟一個新的數組to_index,來對index_arr進行索引。

例如對于數組75 54 65 90

此時它的index_arr為3 0 2 1。當要更新data[3],即90這個元素時,現在要遍歷一遍index_arr來找到3這個位置,這個位置是0。我們要建立一個to_index,to_index[3]中存放的元素為0。

index_arr存放的元素分別為: 1 3 2 0。

先改變swap數組,在交換index_arr中元素時,也交換存放在to_index中的index_arr的索引。

 def swap(self, i, j):
    self.index_arr[i], self.index_arr[j] = self.index_arr[j], self.index_arr[i]
    self.to_index[self.index_arr[i]], self.to_index[self.index_arr[j]] = self.to_index[self.index_arr[j]], \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elf.to_index[self.index_arr[i]]

然后在update中,當要更新位置為i的元素時,我們就不需要通過一次遍歷才能找到index_arr中該元素的索引,而是直接通過訪問index_arr[i]即可訪問index_arr中相應索引

  def update(self, i, data):
    self.data[i] = data
    target = self.to_index[i]
    self.float_up(target)
    self.sink_down(target)

最后改變pop_left中相應代碼,這時我們需要維護三個數組,data_arr,index_arr以及to_index。

仍然是首先將index_arr首位元素交換,并pop出尾部元素存放到i中。然后將頭部元素sink_down到相應位置,然后將pop出data_arr索引i處的元素。然后pop出to_index中索引為i的元素,再將index_arr中索引溢出的元素進行調整。

  def pop_left(self):
    self.swap(0, len(self) - 1)
    r = self.index_arr.pop()

    self.sink_down(0)
    self.data.pop(r)

    self.to_index.pop(r)
    for i in range(r, len(self)):
      self.index_arr[self.to_index[i]] -= 1

    return r

以上就是python實現對和索引堆的具體方式。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,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億速云。

向AI問一下細節

免責聲明:本站發布的內容(圖片、視頻和文字)以原創、轉載和分享為主,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,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:is@yisu.com進行舉報,并提供相關證據,一經查實,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。

AI

玛纳斯县| 山西省| 秦安县| 罗城| 青川县| 岱山县| 宿州市| 贵德县| 武威市| 柘城县| 馆陶县| 黄梅县| 东乡族自治县| 和田县| 海安县| 叙永县| 阳原县| 英山县| 昌宁县| 石林| 涿鹿县| 巴彦淖尔市| 芦山县| 波密县| 鲜城| 阿克陶县| 株洲县| 东乡县| 铜陵市| 镶黄旗| 石河子市| 华阴市| 勐海县| 乌拉特中旗| 宁安市| 怀安县| 岐山县| 新昌县| 巴彦县| 浦县| 柏乡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