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!
這篇文章給大家分享的是有關Vue.js輕量高效前端組件化方案的示例分析的內容。小編覺得挺實用的,因此分享給大家做個參考,一起跟隨小編過來看看吧。
開發初衷
2013年末,我還在Google Creative Lab工作。當時在項目中使用了一段時間的Angular,在感嘆數據綁定帶來生產力提升的同時,我也感到Angular的API設計過于繁瑣,使得學習曲線頗為陡峭。出于對Angular數據綁定原理的好奇,我開始 “造輪子”,自己實現了一個非常粗糙的、基于依賴收集的數據綁定庫。這就是Vue.js的前身。同時在實際開發中,我發現用戶界面完全可以用嵌套的組件樹來描述,而一個組件恰恰可以對應MVVM中的ViewModel。于是我決定將我的數據綁定實驗改進成一個真正的開源項目,其核心思想便是 “數據驅動的組件系統”。
MVVM 數據綁定
MVVM的本質是通過數據綁定鏈接View和Model,讓數據的變化自動映射為視圖的更新。Vue.js在數據綁定的API設計上借鑒了Angular的指令機制:用戶可以通過具有特殊前綴的HTML 屬性來實現數據綁定,也可以使用常見的花括號模板插值,或是在表單元素上使用雙向綁定:
<!-- 指令 --> <span v-text="msg"></span> <!-- 插值 --> <span>{{msg}}</span> <!-- 雙向綁定 --> <input v-model="msg">
插值本質上也是指令,只是為了方便模板的書寫。在模板的編譯過程中,Vue.js會為每一處需要動態更新的DOM節點創建一個指令對象。每當一個指令對象觀測的數據變化時,它便會對所綁定的目標節點執行相應的DOM操作。基于指令的數據綁定使得具體的DOM操作都被合理地封裝在指令定義中,業務代碼只需要涉及模板和對數據狀態的操作即可,這使得應用的開發效率和可維護性都大大提升。
與Angular不同的是,Vue.js的API里并沒有繁雜的module、controller、scope、factory、service等概念,一切都是以“ViewModel 實例”為基本單位:
<!-- 模板 --> <div id="app"> {{msg}} </div> // 原生對象即數據 var data = { msg: 'hello!' } // 創建一個 ViewModel 實例 var vm = new Vue({ // 選擇目標元素 el: '#app', // 提供初始數據 data: data })
渲染結果:
<div id="app"> hello! </div>
在渲染的同時,Vue.js也已經完成了數據的動態綁定:此時如果改動data.msg的值,DOM將自動更新。是不是非常簡單易懂呢?除此之外,Vue.js對自定義指令、過濾器的API也做了大幅的簡化,如果你有Angular的開發經驗,上手會非常迅速。
數據觀測的實現
Vue.js的數據觀測實現原理和Angular有著本質的不同。了解Angular的讀者可能知道,Angular的數據觀測采用的是臟檢查(dirty checking)機制。每一個指令都會有一個對應的用來觀測數據的對象,叫做watcher;一個作用域中會有很多個watcher。每當界面需要更新時,Angular會遍歷當前作用域里的所有watcher,對它們一一求值,然后和之前保存的舊值進行比較。如果求值的結果變化了,就觸發對應的更新,這個過程叫做digest cycle。臟檢查有兩個問題:
1.任何數據變動都意味著當前作用域的每一個watcher需要被重新求值,因此當watcher的數量龐大時,應用的性能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,并且很難優化。
2.當數據變動時,框架并不能主動偵測到變化的發生,需要手動觸發digest cycle才能觸發相應的DOM 更新。Angular通過在DOM事件處理函數中自動觸發digest cycle部分規避了這個問題,但還是有很多情況需要用戶手動進行觸發。
Vue.js采用的則是基于依賴收集的觀測機制。從原理上來說,和老牌MVVM框架Knockout是一樣的。依賴收集的基本原理是:
1.將原生的數據改造成 “可觀察對象”。一個可觀察對象可以被取值,也可以被賦值。
2.在watcher的求值過程中,每一個被取值的可觀察對象都會將當前的watcher注冊為自己的一個訂閱者,并成為當前watcher的一個依賴。
3.當一個被依賴的可觀察對象被賦值時,它會通知所有訂閱自己的watcher重新求值,并觸發相應的更新。
4.依賴收集的優點在于可以精確、主動地追蹤數據的變化,不存在上述提到的臟檢查的兩個問題。但傳統的依賴收集實現,比如Knockout,通常需要包裹原生數據來制造可觀察對象,在取值和賦值時需要采用函數調用的形式,在進行數據操作時寫法繁瑣,不夠直觀;同時,對復雜嵌套結構的對象支持也不理想。
Vue.js利用了ES5的Object.defineProperty
方法,直接將原生數據對象的屬性改造為getter和setter,在這兩個函數內部實現依賴的收集和觸發,而且完美支持嵌套的對象結構。對于數組,則通過包裹數組的可變方法(比如push)來監聽數組的變化。這使得操作Vue.js的數據和操作原生對象幾乎沒有差別[注:在添加/刪除屬性,或是修改數組特定位置元素時,需要調用特定的函數,如obj.$add(key, value)才能觸發更新。這是受ES5的語言特性所限。],數據操作的邏輯更為清晰流暢,和第三方數據同步方案的整合也更為方便。
組件系統
在大型的應用中,為了分工、復用和可維護性,我們不可避免地需要將應用抽象為多個相對獨立的模塊。在較為傳統的開發模式中,我們只有在考慮復用時才會將某一部分做成組件;但實際上,應用類 UI 完全可以看作是全部由組件樹構成的:
因此,在Vue.js的設計中將組件作為一個核心概念。可以說,每一個Vue.js應用都是圍繞著組件來開發的。
注冊一個Vue.js組件十分簡單:
Vue.component('my-component', { // 模板 template: '<div>{{msg}} {{privateMsg}}</div>', // 接受參數 props: { msg: String<br> }, // 私有數據,需要在函數中返回以避免多個實例共享一個對象 data: function () { return { privateMsg: 'component!' } } })
注冊之后即可在父組件模板中以自定義元素的形式調用一個子組件:
<my-component msg="hello"></my-component>
渲染結果:
<div>hello component!</div>
Vue.js的組件可以理解為預先定義好了行為的ViewModel類。一個組件可以預定義很多選項,但最核心的是以下幾個:
?模板(template):模板聲明了數據和最終展現給用戶的DOM之間的映射關系。
?初始數據(data):一個組件的初始數據狀態。對于可復用的組件來說,這通常是私有的狀態。
?接受的外部參數(props):組件之間通過參數來進行數據的傳遞和共享。參數默認是單向綁定(由上至下),但也可以顯式地聲明為雙向綁定。
?方法(methods):對數據的改動操作一般都在組件的方法內進行。可以通過v-on指令將用戶輸入事件和組件方法進行綁定。
?生命周期鉤子函數(lifecycle hooks):一個組件會觸發多個生命周期鉤子函數,比如created,attached,destroyed等等。在這些鉤子函數中,我們可以封裝一些自定義的邏輯。和傳統的MVC相比,可以理解為 Controller的邏輯被分散到了這些鉤子函數中。
?私有資源(assets):Vue.js當中將用戶自定義的指令、過濾器、組件等統稱為資源。由于全局注冊資源容易導致命名沖突,一個組件可以聲明自己的私有資源。私有資源只有該組件和它的子組件可以調用。
除此之外,同一顆組件樹之內的組件之間還可以通過內建的事件API來進行通信。Vue.js提供了完善的定義、復用和嵌套組件的API,讓開發者可以像搭積木一樣用組件拼出整個應用的界面。這個思路的可行性在Facebook開源的React當中也得到了印證。
基于構建工具的單文件組件格式
Vue.js的核心庫只提供基本的API,本身在如何組織應用的文件結構上并不做太多約束。但在構建大型應用時,推薦使用Webpack+vue-loader這個組合以使針對組件的開發更高效。
Webpack是由Tobias Koppers開發的一個開源前端模塊構建工具。它的基本功能是將以模塊格式書寫的多個JavaScript文件打包成一個文件,同時支持CommonJS和AMD格式。但讓它與眾不同的是,它提供了強大的loader API來定義對不同文件格式的預處理邏輯,從而讓我們可以將CSS、模板,甚至是自定義的文件格式當做JavaScript模塊來使用。Webpack 基于loader還可以實現大量高級功能,比如自動分塊打包并按需加載、對圖片資源引用的自動定位、根據圖片大小決定是否用base64內聯、開發時的模塊熱替換等等,可以說是目前前端構建領域最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之一。
我在Webpack的loader API基礎上開發了vue-loader插件,從而讓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單文件格式 (*.vue) 來書寫Vue組件:
<style> .my-component h3 { color: red; } </style> <template> <div class="my-component"> <h3>Hello from {{msg}}</h3> <other-component></other-component> </div> </template> <script> // 遵循 CommonJS 模塊格式 var otherComponent = require('./other-component') // 導出組件定義 module.exports = { data: function () { return { msg: 'vue-loader' } }, components: { 'other-component': otherComponent } } </script>
同時,還可以在*.vue文件中使用其他預處理器,只需要安裝對應的Webpack loader即可:
<style lang="stylus"> .my-component h3 color red </style> <template lang="jade"> div.my-component h3 Hello from {{msg}} </template> <script lang="babel"> // 利用 Babel 編譯 ES2015 export default { data () { return { msg: 'Hello from Babel!' } } } </script>
這樣的組件格式,把一個組件的模板、樣式、邏輯三要素整合在同一個文件中,即方便開發,也方便復用和維護。另外,Vue.js本身支持對組件的異步加載,配合Webpack的分塊打包功能,可以極其輕松地實現組件的異步按需加載。
其他特性
Vue.js還有幾個值得一提的特性:
1.異步批量DOM更新:當大量數據變動時,所有受到影響的watcher會被推送到一個隊列中,并且每個watcher只會推進隊列一次。這個隊列會在進程的下一個 “tick” 異步執行。這個機制可以避免同一個數據多次變動產生的多余DOM操作,也可以保證所有的DOM寫操作在一起執行,避免DOM讀寫切換可能導致的layout。
2.動畫系統:Vue.js提供了簡單卻強大的動畫系統,當一個元素的可見性變化時,用戶不僅可以很簡單地定義對應的CSS Transition或Animation效果,還可以利用豐富的JavaScript鉤子函數進行更底層的動畫處理。
3.可擴展性:除了自定義指令、過濾器和組件,Vue.js還提供了靈活的mixin機制,讓用戶可以在多個組件中復用共同的特性。
與Web Components的異同
對Web Components有了解的讀者看到這里可能會產生疑問:Vue.js的組件和Web Components的區別在哪里呢?這里簡要地做一下分析。
Web Components是一套底層規范,本身并不帶有數據綁定、動畫系統等上層功能,因此更合適的比較對象可能是Polymer。Polymer在API和功能上和Vue.js比較相似,但它對Web Components的硬性依賴使得它在瀏覽器支持方面有一定的問題——在不支持Web Components規范的瀏覽器中,需要加載龐大的polyfill,不僅在性能上會有影響,并且有些功能,比如ShadowDOM,polyfill并沒有辦法完美支持。同時,Web Components規范本身尚未定稿,一些具體設計上仍存在不小的分歧。相比之下,Vue.js在支持的瀏覽器中(IE9+)沒有任何依賴。
除此之外,在支持Web Components的環境中,我們也可以很簡單地利用Web Components底層API將一個Vue.js組件封裝在一個真正的自定義元素中,從而實現Vue.js組件和其他框架的無縫整合。
感謝各位的閱讀!關于“Vue.js輕量高效前端組件化方案的示例分析”這篇文章就分享到這里了,希望以上內容可以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,讓大家可以學到更多知識,如果覺得文章不錯,可以把它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吧!
免責聲明:本站發布的內容(圖片、視頻和文字)以原創、轉載和分享為主,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,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:is@yisu.com進行舉報,并提供相關證據,一經查實,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。